尽管国内汽车市场依然保持着微增长态势,但自主品牌乘用车却没有止住继续下滑的势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8月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国内汽车产销环比有所下降,同比增幅保持稳定增长。1-7月,汽车产销同比增长分别为4.84%和3.56%,增幅较前6月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日系、德系、美系、法系、韩系车型均为正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仍在继续下降。
据统计数据显示,7月,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9.11万辆,比上月下降16.9%,比去年同期增长7.4%,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4.3%,市场占有率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3%。
这已经是自主品牌乘用车连续5个月出现市场占有率下滑。
中汽协信息部主任陈士华说:“7月的数据表明,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已经创造了2008年9月以来的新低。”
根据中汽协提供的数据,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自主品牌车企遭遇严峻考验,当年7月,自主品牌轿车月度市场占有率降至22.8%,成为了近5年来最低纪录。
陈士华认为,近5年倒“V”字的市场走势已经表明,自主品牌轿车的“生存状态”正在一步步向2008年7月逼近。
车企库存水平上升
库存,依然成为衡量市场好坏的风向标。
据中汽协统计,7月末,汽车企业库存为73.63万辆,比6月末上升了4.77万辆。中汽协秘书长董扬认为,企业库存的上升,可以反映出销售环节的库存压力有所减缓,从数据上看,大部分生产厂商能够掌握终端销售环节的市场变化。
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8月1日发布的调查数据却依然表明经销商在销售环节所承担的库存压力。通过对百强经销商集团千余家4S店的抽样调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现,6月汽车经销商的库存继续攀升,综合库存系数达到1.98。其中,自主品牌汽车经销商的库存系数达到3.12,远远超过进口和合资品牌。
根据国际同行业通行的惯例,库存系数在0.8~1.2之间,反映库存处在合理范围;当库存系数大于1.5,说明库存已经达到警戒水平,需要关注;如果库存系数大于2.5,表明库存过高,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和风险都很大。
而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库存系数超过2.5的汽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就占据了5席,其中海马汽车以6.71的库存系数高居榜首。
“6、7月是汽车销售淡季,在淡季中,整车厂的选择一般是压库。”吉利汽车营销副总裁刘金良这样解释自主品牌高库存的原因,但是他也承认就销售而言,自主品牌目前的压力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