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博弈
其实,作为消费者翘首期盼的“汽车三包”政策,已经讨论了9年之久。缓慢推进的背后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早在2004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就曾起草《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并向社会征集意见。但该政策迟迟未出台,一直等到2011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又再一次发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召开了听证会,听取消费者、生产商、行业协会、销售商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紧接着,2012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再度发布了修改后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随后,在2012年12月底,为配合这次“汽车三包”政策施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及三包凭证(征求意见稿)》。可以说也就是近两年,相关部门的动作频频,征求意见稿密集出炉,这才终于迎来了“汽车三包”政策的呱呱落地。
汽车业知名分析师贾新光认为,过去“汽车三包”政策迟迟未出台,与有关部门对相关车企的政策倾斜态度有关。
据贾新光介绍,2004年第一版“汽车三包”草案出台时,他曾作为专家代表参与了修改讨论。“彼时,政策部门最大的担心就是怕汽车厂商承受不了,而且最主要的还是怕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承受不了。事实上,在政策刚刚制定时也确实遭到了很多自主品牌企业的抵制。”贾新光表示。
“但是,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中国的自主品牌品质有了快速提升,这期间很多自主品牌,包括比亚迪、北汽、华晨等,都宣布自己搞‘三包’。比如,北汽在2012年6月份公布了自己的‘三包’政策,并定义了20项严重安全性能故障和40项发动机、变速器主要零部件故障形式,使得北汽自己对退、换车的标准有了相对清晰和明确的界定。而比亚迪也在2011年就宣布将整车质保期2年或6万公里全面升级为4年或10万公里,这个质保期比这次实行的国家标准还要高。”贾新光称,“这里面的变化主要还是自主品牌的认识有了转变,随着自主品牌品质的提升,自主品牌对自己的产品质量有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三包’政策出台所面临的阻力就大大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