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三分之二被私用
“公车私用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老百姓形容‘车屁股底下一栋楼’。” 全国人大代表、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育彪告诉晶报记者,据统计,2011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1/3”: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张育彪认为,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大量的公务车上路,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公务成本,也加剧了道路的拥堵。
长期研究并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政协常委、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公车越用越豪华、数量越来越庞大时,很容易诱发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公务员群体的各种议论,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开支每年至少6000亿
“什么是公车?只要是利用公共资源买的车,都属于公车,包括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军车。”叶青表示,遏制公车浪费,立规矩、定制度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公车的概念、公车数量和费用到底有多少。
叶青说,对于公车的数量和费用,有关部门一直没有明确的统计。据他初步分析,全国的公车至少在400万辆以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一辆公车一年公用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加上私用的费用,一辆车总的费用在15-20万元之间。以15万来算,400万辆车一年的费用就是6000亿。“杭州车改显示,一辆公车一年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费用,如果全国的公车改革,那最少也会省下2000多亿。这还是最保守的数据。”叶青说,在公车配备等制度中,规定只有省部级以上干部才配备专车,但各地严重违反这个规定,导致公车数量惊人,“车轮上的铺张”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20年公车改革收效甚微
“第一次车改是出现在广东东莞沙田镇。”时任中南财大讲师的叶青,因为自己的专业背景,1993年就开始关注中国公车改革的问题。但是从第一次车改到现在,已过去20年,成效并不明显。“有些地区出台车改方案后改革不下去,导致更大的浪费。”叶青说,持续呼吁公车改革的他,在调任副厅级官员当天,他“炒”了司机,婉拒单位专车,开始践行一个人的“叶氏车改”方案。在叶青的印象中,目前车改最成功的地区,是2009年5月杭州的车改,也是他认为级别最高的成功车改,除省部级以上官员,全部不再配备专车,而是发车贴到市民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