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走到2010年7月15日。一则喜讯令仪征人振奋:经过11年的坚守与等待,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终于“情定”仪征,仪征成为上海大众第五工厂,也将是德国大众在全球的标杆式工厂。
正如当年上海安亭依托大众生产基地,由一个普通小镇一跃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汽车城一样,在今天的仪征人心中,30万辆整车项目点燃了“中国汽车名城”的梦想。而圆梦,已进入倒计时。
【原点】仪征汽车工业园上海大众第五工厂
记者见证
最大汽车工厂“拔地而起”
这里是上海大众的第五工厂、德国大众在中国一次性规划最大的工厂——在仪征汽车工业园内,宁启铁路以南、沪陕(宁通)高速北侧。
“在全国,由仪征这个县级城市承接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绝无仅有。它占地近2000亩,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仪征汽车工业园相关人员自豪地带领我们在厂房边走了一圈,步行半小时都没有参观完。
去年8月5日,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破土动工。一年来,在一片泥泞的土地上,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园区拔地而起。正在兴建的有冲压、油漆、车身、总装4大汽车生产车间。其中总装车间面积达10万平方米,有14个足球场那么大。
记者看到,油漆、车身、总装、冲压4大车间均已封顶,其中油漆、总装、车身车间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办公生活楼、技术中心、能源中心、质控中心、废水站等附属工程也正在紧张施工中。根据上海大众既定的计划安排,今年9月份土建将基本完工,明年上半年开始试生产,下半年将批量生产。
就在记者来仪征采访前夕,获悉上海大众拟将4款A级车型放在仪征基地生产,分别是新Polo、桑塔纳NF、斯柯达一款A级轿车和斯柯达SUV,售价10万—20万之间。桑塔纳NF和斯柯达的两款车型,为首次从德国引进到中国生产。
【现场】
记者记录
一座千亿级“汽车名城”在崛起
从沪陕(宁通)高速新城互通下,向西北方向行车不到5分钟,只见一座座厂房鳞次栉比,外面停满了一排排轿车。“全面建设汽车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巨幅标语,向人们昭示:
这里不仅是汽车工厂,而且是一座汽车之城。
“根据最新规划,仪征汽车工业园面积达38.9平方公里。”仪征汽车工业园负责人介绍,这片区域在宁启铁路以南、宁通高速北侧、胥浦河以东、龙河以西,共分为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市场物流、综合服务配套等四个主功能区。
“明年上半年上海大众将试生产,下半年将进入SOP(批量生产)阶段。”该负责人欣喜地说,未来,加上上汽原有伊思坦纳和荣威SUV的产量,在仪征可以形成近50万辆整车生产的规模。目前,仪征正积极实施“1+100”计划,加快大众整车和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力争5年内集聚100家以上的零部件企业,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零部件产业密集区。截至7月底,已有近50个配套项目完成了注册。
“50万辆整车年产量,意味着每天有1300多辆新车从仪征发往全国各地,这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仪征经信委主任李正涛高兴地说,按照整车与配套产出1∶0.73计算,如果在“十二五”期末,50万整车产能完全释放,那么以10万元/辆计算,整车产出500亿元,配套产业500×0.73=365亿元,整个汽车及零部件产出将近900亿元,加上二手车交易、物流,产业达到千级亿规模指日可待。
“30万辆整车是仪征的‘第一项目’、‘第一工程’。整车项目成功,仪征‘十二五’规划就能实现,扬州汽车零部件产业达到3000亿的目标也就能成功。”李正涛说,目前,扬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谢正义为组长的大众整车项目服务领导小组,以联席会议制度形式,整合扬州和仪征各部门力量,为大众项目提供最优质服务。
【印象】梦圆背后,有痴情更有奉献
对仪征人来说,汽车工业是痛,更是情结。
上个世纪90年代,仪征黎明汽车享誉全国,“黎明现象”一时轰动全国。但由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了结构调整、技术合作和内部管理,黎明汽车迅速陷入困境。1999年,仪征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决策,将“黎明”资产无偿划拨给上汽,开始了与上汽长达11年的“婚恋长跑”。
过去11年间,上汽在仪征从生产赛宝到组装桑塔纳,再到推出伊思坦纳、荣威,主力车型不断变动,但年产量不大,年销售始终没有突破30亿。然而仪征人始终坚守,相信上汽总有一天垂青。于是,他们守住最好地块,即使是在今天,汽车及零部件规模仅占全市规模工业10%时,仍然视之为主导产业来培育。
默默坚守、苦苦期待,终于苦尽甘来。就在30万辆整车项目在南京签约的那一天,仪征全城沸腾。拆迁交地的时候,村民们激动地说:“我们真想放爆竹!”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建设“汽车名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这个规划,被当地群众评价为“最满意的规划”之一。
付出,总有一天会收获回报。正如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所说:“我要在仪征圆一个整车梦,也要圆仪征人一个汽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