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情:“正品”夹杂“副品”真假难以分辨
汽车配件分部件、零件,部件是若干零件的组合总成。依使用功能、易损程度,配件分为易损件、非易损件。易损件为保险杠、灯、玻璃等外观件,非易损件为齿轮、轴、活塞等非外观件。
每辆车所需配件,由诸多定点工厂分别研制、提供,行话称其为“正品”件。除定点配件工厂外,其它工厂也出相应产品,较之“正品”件,功能具有通用性,若符标准,照常能用。但因材质、工艺、产地之别,价位相对要低,行话称其为“副品”件。
而冒牌货则可同时打着“正品”或“副品”旗号,滥竽充数,招摇过市。
调查表明,有的专卖店瞅准其中差价,三种件都卖。买卖双方若为熟人,就直接摊牌、讨价还价;若为生人,卖方就暗留一手,可能以“副”代“正”,也可能以“假”代“正”、以“假”代“副”。
汽车作为特殊商品,谁买件都想要好的,少有凑合的,尤其是非易损件。买方若被卖方忽悠、玩弄,就会掉进“换件无效、鲜有管用”的怪圈。刘先生花680元,买回一本田轿车方向机上扭矩传感器。工人换上后,方向机毫无反应。经执法人员查实,该件竟是冒牌货;宋女士新换的齿轮箱品牌油,也是假货。
部分普通专卖店如此而为,那么一些4S店是否就照章出牌呢?数位专卖店经理透露,4S店本应从国内专业厂家进件,可有的采购员却是专卖店的常客。
买方若发现其中破绽、要求退货,有的卖方就搬出成套理由搅和、耍赖;有的干脆提前留好开溜“退路”。比如,发票上提前注明“霸王”条款:电器及正厂配件不保、不退。买方要想退货,可就费心劳神、寸步难行。
怎样防骗:究竟是真是假可用三种看法
此类生意中,既藏如此多猫腻,相比其它商品,纠纷投诉数量不多,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多数买方不明其中隐情;有的即使发现,也不想招惹麻烦,只好忍气吞声、自担损失。
那么,“正品”、“副品”、“假货”各自特征如何?又该怎样区分呢?
一些常年做此类生意的经理介绍,通过“一看包装标识”、“二看局部结构”、“三看件面颜色”,找出其中漏洞,还蛮是有效。
【一看包装标识】:
“正品”国产大件包装盒表面,均印刷清晰名称、厂名、厂址、型号、商标等标码。有的小包装盒则粘贴相应印刷类字码彩色标签。进口件还要印刷授权人、经销商等特殊标记;“副品”件上厂名、厂址、商标标码就完全不同“正品”件;“假货”包装标识印刷粗糙、“掉牙露口”。比如,假进口件既无名称、厂址、日期等中文标识,又无零件号、产地等标识。表面虽也一本正经地印刷条码、代号、“纯正零部件”等字码,但全国4S店销售数据库平台内,假货代号并不存在。
【二看局部结构】:
“正品”货表面纹理工艺细腻、均匀,零件材料质纯、做工考究、配合紧凑、间隙适中。比如,一只巴掌大的“正品”中控锁驱动电机,盒面所装指甲大微型联动铜片,同外壳间连接恰到好处。可是假件外壳楞边不圆,其上铜片还“活头活脑”。“此类件装上车后,不用多久,就可失效。”一修理工向记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