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利因素
(1)汽车座椅功能件企业平均规模偏小
据车身附件委员会统计,2010年中国汽车座椅功能件行业规模为75亿元,生产企业超过40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中航精机2010年营业收入为5.37亿元,与汽车座椅总成企业相比,中国汽车座椅功能件企业数量较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低,从而削弱了对上下游产业的议价能力。
(2)汽车座椅企业整体装备水平落后
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分析认为,受我国装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本土大部分汽车座椅企业设备自动化、数字化程度低,精密度和稳定性差,而欧洲或日本等国生产的先进的模具制造设备和冲压设备价格昂贵,很多小规模企业无力购买,导致行业的装备水平与制造强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导致了产品质量的差距。
(3)技术创新层次低和专业人才缺乏
根据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调研,目前国内汽车座椅企业普遍专利较少,多数甚至没有专利。以座椅功能件企业为例,本公司现有128项专利,中航精机24项,交运股份23项,溧阳调角器总厂22项,苏州忠明祥和精工有限公司9项,常州华阳汽车附件有限公司3项,其它企业专利较少。虽然多数汽车座椅功能件产品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但核心技术掌握甚少。
我国专业化的汽车座椅零部件企业中,能够掌握CAD/CAE/CAM模具设计软件的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掌握CAE分析设计技术的人才更少,此外,高级技师、技工也严重缺乏,导致企业对先进生产工艺的吸收应用慢,开发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慢。高端人才的缺乏已经被业内公认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4)整车和座椅零部件企业之间合作有待加强
近年来,中国整车企业和座椅零部件企业都有很大发展,他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对独立。整车企业实力雄厚,掌握新产品开发决定权,座椅零部件企业则根据整车企业的需求开发新产品。而座椅零部件企业众多,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很难在技术上和资金上得到整车企业支持,使座椅零部件行业整体水平较低。只有整车企业和座椅零部件企业紧密联合,重新整合,提升零部件企业竞争力,向开发零部件模块产品发展,实现零部件超前发展,才能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中国汽车工业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