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应由英菲尼迪决定的未来,被特殊的合资模式冠以一场特别的国产化开端。
5月28日当天下午3点左右,湖北襄阳的地界上已经人头攒动,依据东风日产方面拟定的时间,英菲尼迪国产化签约仪式即将在当日下午4点开始,而直到那一刻,仍有部分参会媒体搭乘的班机在湖北上空盘旋。天公不作美,暗示着这场国产化仪式自开端始就包含玄机。
襄阳胜出
当天下午的签约仪式,无论从规模或是参会地方官员的级别都可看出,东风方面集全集团之力为东风日产铺路。上至工信部、湖北省党政一把手和二把手,下至日产汽车与东风的高层及双方合资企业母公司东风有限的要员都悉数出席。尽管东风日产对其自身在广东省的人脉已有足够信心,但放之湖北,显然来自集团层面的上下撮合要比东风日产单打独斗的效果强得多。
在最终定局前,英菲尼迪的国产化选址一度传闻在大连,甚至大连环保部门在其官方网站的环评报告中,都已明确了项目生产规模和启动时间,更接近日本本土的地理优势和环靠东北汽车基地的配套条件,让多数人都更愿意相信大连铁板钉钉,但偏偏,最终不是它。
在解释为何中意襄阳时,东风日产和英菲尼迪方面的回答出奇的一致:“襄阳工厂全面超越追滨、枥木、九州等日产在本土的老牌标杆工厂,甚至超越了日产全球的标杆水平。”去年底,在东风日产向媒体公布的信息中,花都、襄阳工厂确实名列日产几大全球标杆工厂之列。
现在,距离英菲尼迪2014年的最终量产尚有2年时间,目前负责生产天籁、楼兰生产任务的襄阳工厂产能为13万辆。依据东风日产的计划,伴随英菲尼迪的落户,襄阳工厂13万辆的产能将扩充为25万辆,“襄阳改扩建的成本要比另选地址划算和合理得多。”对此,东风日产高层表态,并称“未来大连工厂也在东风日产的产能储备单上”。
这样模棱两可的说法,只能从襄阳工厂的标杆工厂价值论中找到因由,大连工厂在规划之初无论从自身条件或项目定位上看,都近乎能满足日产的要求,而最终英菲尼迪被动地由襄阳收入囊中,或许只能理解为东风集团更愿意这支日系豪车品牌在自己眼皮底下生根,在兼顾地方利益的同时,又能凭借襄阳、郑州两地分别20多万的产能和广州花都80万的产能为东风日产的百万辆规模添砖加瓦,并助推东风日产“NISSAN、启辰、英菲尼迪”三品牌齐头并进,一举多得。
模式待考
在最终定调前的选址风波中,英菲尼迪方面并没有完全保持缄默。在此前,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曾多次辟谣,否定了大连或是花都落地的可能性,而在签约仪式后,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吕征宇被问及最多的话题则是未来是否保持渠道独立。
对此,这位顽强的职业经理人强调了“一个品牌、一个渠道”的原则,“保持一个品牌、一个网络,进口车销售网络还将保存,英菲尼迪国产后仍采用现在的渠道,英菲尼迪中国负责销售。”吕征宇表示。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显然并不是引导媒体了解未来的渠道模式如何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