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看,国际油价持续走低,为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创造条件。
有石油企业专家认为,“国际油价连续下降的机会比较难得,建议成品油降价、新机制一并出台。”
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始于2008年底。在“4% 22天”的定价机制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共经过19次升降。
伴随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价格机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调价周期过长、易引发投机行为,调价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国际市场油价涨落等。
关于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思路,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早已披露,即“缩短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透明度”。
根据媒体报道,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早已上报国务院,待时机成熟后出台。中国石油(9.33,0.00,0.00%)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认为:“现在是出台新机制的好时机。”
董秀成说:“政府修订成品油定价机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对通胀水平影响,二是国际油价走势状况。目前,国内CPI有所回落,国际油价处于下行阶段,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强。政府部门应把握改革时机。”
但政府部门的顾虑始终存在。一位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记者表示,成品油价格改革已经领先电力、天然气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有些加快,担心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家祥认为,“新定价机制能否出台关键在于政府改革的决心,在于政府是否能放松价格管制。国际油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下跌之后,可能出现继续上涨。”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其建议政府下定决心改革现有定价机制,“拖得时间过长或经常反复,同样付出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在既往价格调整中,国家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适当调控,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实际涨幅低于按机制测算的涨幅。尤其是在国际油价上升时,国内油价不能同步提高,对石油企业利益有影响。
但石油企业又不愿意接受自主定价的方式。原因是,目前价格到位欠账和市场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企业自主定价难度大,不易被舆论和消费者接受,时机尚不成熟。
董秀成说:“新成品油机制并不意味着政府脱身,不意味着企业自由定价。企业仍要按照政府制定的规则调价,在不超过最高价格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自主确定具体销售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