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或改变汽配行业

所谓数据驱动是一种技术带动产品的驱动因素,它出现在一些难度较高的技术上,由技术推动业务发展,它可以不经过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决策阶段等,直接面向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快速的交付产品。
汽车零部件在维修厂核心的表现形式是“适配”。但是只适配的数据化表现远远不能反映出终端维修厂的诉求。终端维修厂的需求和诉求是两个说法:
- 需求是客观、平面化、广义的,基于共性的表现
- 诉求是主观能动性的、立体的、精准定位的、基于个性化的表现
在诉求领域,很可能出现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的情况。
比如在数据逻辑范畴上量衣裁体的数据分析结论、适配的优化选择,个性化的链接消费者诉求的适配。这就不仅仅是“配”的固化形态,而是“修与配”一起功能性一体化的体现。但事实是,这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被割断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修配”一头重的“配件”孤岛。
从作业逻辑上说,“修”是前置,“配”是后续。供应链平台在为什么配以及如何配的功课上尚有很多作业要做,依据修的原因和方法论去配更是无从谈起。配件孤岛只会展示“我有”,而无法进行串联使其真正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维修厂的终端作业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式的安装,而是提供修的解决方案。配件虽然是一个物件,但却是由人来给予生动化的匹配,从而赋予其商业价值。但目前的情况是,无论是远程的、在线的、半智能化的诊断工具,在终端维修厂的应用都不够普遍。
智能化的作业数据、流量数据、经营数据、物流仓储物流数据、营销数据、财务数据等一体化的可视要件形成,需要维修厂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来完成,而对于配件生产商来说,仅仅一句“维修厂不愿意给客户资料”作为理由是不行的。而要设法将这些数据化成语言,给用户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