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田汽车拟在印度设立规划投资3.87亿美元的汽车制造子公司。新公司将于2013年7月竣工投产,年综合产能为一期9.6万辆,二期12万辆汽车。无独有偶,力帆股份在重庆两江新区启动年产15万辆高端乘用车基地的建设,预计总投资35亿元。达产后公司将拥有年产40万辆乘用车的产能。充裕的产能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将对力帆6家海外工厂散件出口提供有力保证。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前就“走回去”与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达成共识,2015年前将其在中国、墨西哥和日本的部分产能迁回美国本土,为福特美国工厂增加1.2万个工作岗位。为此,福特将在本土投资160亿美元,其中62亿美元用于美国工厂产能建设。
一边是国内车企投资扩产,谋求海外,另一边则是福特收缩海外产能,回归本土,两边企业发展战略看似一进一退,相向而行。然而进退有据,才不会招致进退两难。
其“据”一为人民币汇率变动。2005年7月汇改至今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人民币“贵”了,使外资企业投资热情相对下降;人民币“值钱”了,则为内资企业投资海外创造了良好条件。
其次原因是国内成本上升。汽车行业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今年上半年,天然橡胶、钢材以及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6.60%~54.72%不等。此外,去年职工工资同比增长超过13.5%,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劳动密集型的汽车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居高的成本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第三个原因是国内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一方面,稳定而巨大的市场容量刺激着企业扩充产能;另一方面,日渐成熟的消费者也迫使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寻求产品创新和质量提高。在行业发展趋向理性,市场竞争趋向完全的同时,市场的吸引力在投资者眼中也趋向减弱。
此外,美国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争夺投资、刺激就业,直接加速了美国企业的回流。奥巴马宣称要为企业减税2000亿美元以及500亿美元投资基础设施,一系列针对中产阶级、商业活动的减税计划还将陆续出台。无论从美国企业的“爱国热情”,还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美国企业回归本土将渐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