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企业争先恐后逐鹿锂离子产业的局面,深圳一家锂离子电池生产商向《科学时报》表示:“做锂离子产业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技术。技术和成本是直接门槛。”他认为,锂离子电池要大规模应用,首先需要解决锂电池的容量、续航能力等问题,“从目前来看,技术上要完全成熟至少需要5年到8年的时间。目前很多进入锂离子行业的企业必须熬过这一段过渡期,在这期间资本不够雄厚的就会被淘汰出局”。
产业链缺口更值得关注
锂离子电池产业属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直以来,锂离子电池产业领域存在多头研发的局面,这造成了国内锂离子电池企业多而不强的情况。
针对这种局面,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黄学杰指出:“如果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和安全问题不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必然受到影响。而锂离子产业链项目可以充分发挥科研界和企业界的力量,分工协作,联合攻关,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实现共同发展。”
黄学杰认为,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目前在一些重要环节上还存在短板。“在车用电池关键材料上,安全型电池隔膜和电解质锂盐还主要依赖于进口。”黄学杰说,“要完善产业链,同时还应考虑高性能电极材料技术、先进工艺装备技术以及电池回收技术等。”
“我希望想要上马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的企业能想清楚了之后再行动。”黄学杰说,在锂离子电池行业可以做的领域有很多,但企业必须选准方向,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他认为,企业可重点关注产业链缺口领域,这样在充分完善产业链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效益和发展。郭勉愈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