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费改,利商利民
去年随着车险费改的到来,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再添火药味。
17年6月9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商业车险费率调整及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表明将进一步扩大保险公司自主定价权,下调商业车险费率浮动系数下限,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降低商业车险费率水平,这标志着车险费改正式开始实施。
此次费改的影响下,保险公司的保费充足率、赔付率都会降低,管理不善的保险公司将面临淘汰出局,而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保险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对于消费者而言,此次费改后,全国车险保费折扣可低至3.8折,部分地区甚至可以更低。比如,一个具有良好驾驶习惯的车主在一家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投保,保费可能比费改前下浮20%。
费改背景下,互联网巨头也积极布局车险业。对于车主来说,互联网巨头进入车险业,或许意味着以后在选购车险服务方面更便利、更实惠,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也预示着“车险+互联网”战役已经打响。
业内人士表示,借助电商公司的车联网平台,保险公司可以收集海量客户信息,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客户的差异化特性、风险取向、驾驶习惯、用车情况等进行研究,基于客户差异化特征和不同需求研发推出更个性化、更契合客户需求的新型保险产品。例如,根据客户的性别等属性、驾驶时间长短、驾驶里程、驾驶习惯偏好、用车环境等量身定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这样驾驶风险较低的客户将享受更低的保费。同时,车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对客户用车的风险点,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研究,为不同的客户量身打造用车风险管理服务,引导客户认知自身用车的风险点。
能力待提,标准待升
虽然我国汽车后市场活力十足,但其发展也不是一片坦途。
信息不透明造成的信任危机,是后市场面临的最大危机。过去,汽配、汽修信息掌握在经营者一人手里,消费者对此一无所知。如今,虽然有了网络平台,消费者能对相关消费有一定了解,但由于专业性太强,消费者依旧很难做到消费得明明白白。于是,有些不良商家借此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过度消费,最终引发市场的信任危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导入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构建起平等、畅通的消费环境。
业内专家表示,汽车后市场的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普遍缺乏法律意识,技术素质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众多维修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厂房,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换代之后,很多国内汽车维修企业的人力资源已无法满足现代汽车维修的需要,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接受专业训练的人才比例低、工资待遇低,留不住人才等等问题,困扰着汽车后市场企业。因此,“人才难得,人才难留”这是许多汽车维修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关键因素。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整个行业既有不可估量的“钱”景,又充满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后市场经营者必须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标准化的认知,才能使整个后市场更加合理有序的运营,也使客户对商家更为信赖与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