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驾驶的最佳拍档
值得注意的是,脑控车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脑控车技术是通过感知大脑中不同的信号,再传达到汽车的中控系统。当前,除了几个简单动作,驾驶员无法仅凭思想或者意念就达到操控汽车的目的。该智能头盔也不会监控人们的思想,它只是从不同的点收集脑电波的数据,用于监测驾驶员不同的驾驶状态。乔戈认为这项技术并不是在读取驾驶员的“思想”,而是在探测并破解大脑对肢体的支配活动。
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才是脑控车技术大显身手的地方。乔戈解释说,当驾驶者或乘客希望执行某个操作时,脑控车技术会感受到这种“变化”。例如,当自动驾驶汽车行驶速度过快,脑控车技术会感受到乘客脑中的想法,“善解人意”地降速。除了预测驾驶员的行动,脑控车还能在自动驾驶模式下检测驾驶员的喜好与不便,促使系统对驾驶配置和驾驶方式作出相应调节。乔戈强调说:“即使未来自动驾驶汽车越来越多,我们需要的也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来睡觉的盒子,而是带来更多积极驾驶体验的车辆。”
在新兴科技方面,日产从不吝啬投入。2016财年(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日产汽车在研发领域共斥资49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5亿元),占到日产营业额的4.2%。日产计划,在5~10年内开始将脑控车技术投入商业化应用。但该公司坦言,脑控车技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获得精准的脑电波信号难度不小,此外智能头盔的舒适性也需改进。
■ 是黑科技还是真噱头
事实上,脑电波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此前,丰田汽车和长城汽车就已研发过类似技术。2011年,丰田研发出一款“PXP”脑控自行车,在佩戴一顶Deepllocal公司设计的头盔之后,车手就可以通过头盔内置的脑电波监控系统来监控大脑信号。当车手发出减速或者加速的脑电波时,头盔便将信号及时发送给PXP电动变速器,以达到变速的目的。Deeplocal创意工程师帕特里克·米勒说:“不管车手想加速还是减速,头盔都能接收到这些信号,并把它们传输给微控装置。”不过,这款概念车仅处于试验阶段。
早在2013年,中国南开大学就已经开始对脑控车技术进行相关研究。2015年,南开大学正式与长城汽车进行合作,对一辆哈弗H9进行改造,利用脑电波控制技术可以让车辆做出前进、制动、后退、制动、再前进等动作。无论从智能头盔还是技术本身来看,日产的脑控车与长城的脑控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针对脑控车商业化的问题,段峰表示,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利用脑控车技术可以很好地提升驾驶体验,例如在驾驶员需要的时候适时调整车内温度、汽车座椅高度,甚至在检测到驾驶者疲惫时,车辆系统会改变驾驶风格,创造出更为舒适、放松的驾驶环境;检测到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使用增强现实(AR)技术来改变驾驶者的视野,必要时会辅助刹车或者刹停车辆。但他认为,要在5~10年之内实现商业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技术本身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外,还涉及到交通法规等政策难题。可以肯定,脑控车将晚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落地和商业化。在短期内,这项技术应用在汽车上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