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F1赛车的轮胎历史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与民用车上使用的轮胎有什么区别。简单的说,两者虽然都叫轮胎,但他们只算是远房亲戚。普通轿车的子午线轮胎在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耐用性”,一套轮胎的使用寿命通常都在1.6万公里以上。
F1轮胎在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轻量化和负载强度”,比赛轮胎的强度远远超过普通轮胎。在F1比赛中,轮胎不仅要承受住赛车超过1吨的下压力,同时还要承受4G的横向加速度和5G的纵向加速度,但比赛轮胎的寿命只有普通轮胎的百分之一。
从规格看F1轮胎发展:有沟槽窄胎--光头胎--有沟槽宽胎--光头胎
F1轮胎的发展,经历了从上世纪50年代有沟槽的窄胎,到70年代的光头胎,再到90年代末再次使用带沟槽的宽胎,11年后光头胎在2009赛季再次回归。
在F1诞生之初,赛车使用的轮胎与民用车的轮胎几乎没有差别。但随着赛事的发展,F1的发动机排量由1.5升增至3.0升,马力的增长对应着速度的飙升。为了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轮胎抓地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光头胎把F1轮胎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种轮胎能够实现接地面积的最大化,因此会带给赛车强大的抓地力表现,让赛车可以用更快的速度通过弯角。与此同时,赛车上也出现了前轮窄,后轮宽的轮胎布局。
但是当赛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安全问题又成了新的矛盾,因此国际汽联决定修改轮胎规则。1998年,带有沟槽的轮胎重新出现,这使赛车获得的抓地力水平损失了15%-20%。当时的轮胎前轮为3条沟槽,后轮为4条沟槽。2000年,赛道的最快纪录仍在不断被刷新,轮胎规则再次被修改,前后胎均调整为4条沟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