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重心决定研发投入
上述一汽-大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汽-大众研发投资每年都在提高。2011年仅是设备的投资就接近3亿元人民币,其中还不包括土建。按照未来几年投资计划,一汽-大众至少要保持目前每年超过2亿元、接近3亿元的投资水平。
瞄准整车研发将成为自去年一汽-大众实现百万辆产销规模后的又一重要突破。对此,汽车行业资深专家贾新光告诉记者,本土化研发不等于本土化改造,如何在外方带来的研发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消化吸收成为自身的研发成果是合资企业积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以整车试验场为例,除了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从2000年之后,国内开始了乘用车试验场的建设,包括已经建成的上海大众试验场,在建的上海通用试验场等。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外方企业的成本控制与中国市场扩张的趋势,研发的转移与当地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分析认为,作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成为世界汽车企业获取利润的最佳市场。因此,相应车型设计和零部件配套更适合中国人的习惯是理所应当的。
此外,企业研发中心的建立和研发重点的转移,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合资企业降低成本和快速推出新车型的竞争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合资企业对核心零部件的掌握成为研发转移的焦点问题。贾新光表示,目前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核心零部件,是在外方车型技术平台进行改造再利用。
分析认为,在一汽-大众签署的延长合资公司合同中,也突出了双方的期望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大众而言,看到不断攀升的销量自然喜上眉梢;对一汽而言,自主研发的号角却越来越急促。
合资进入“研发时代”
4月,大众汽车集团与一汽集团签署意向书,将一汽-大众的合资合同延长25年。在华汽车合资企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以大众、通用为代表的首批进入中国的合资企业,正在从整车导入到本土研发的转型期。
王东晨介绍说,整车试验场除了可以提高一汽-大众的技术研发能力之外,也可以解决目前包括国产化认可、产品研发、试验能力等瓶颈的现状,从而保证一汽-大众目前正在开发的重要车型的试验进度,材料成本,也可以提高一汽-大众研发的质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各大企业都把立足国内需求、强化本土研发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汽-大众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明确的自主研发战略路线图,计划在2012年实现车身自主开发,在2015年全面具备整车开发实力。
从整车导入,到零部件本土化配套,再到合资企业拥有整车研发能力,合资企业转型不再是纸上谈兵,从生产工厂到拥有整车开发能力的独立企业,引领这一发展方向的合资企业,在企业发展理念上再一次取得领先,而这一领先也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狄凯思指出在试验场建成之后,对一汽-大众最为现实的意义在于:“以往一汽-大众原型车需要运送到千里之外试验和认证,以后在长春就可以进行。”据工作人员透露,所谓的“千里之外”包括借用上海大众的试车场,也包括远在德国的狼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