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相关部委对于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一直较为警惕,自2005年以来,发改委产业协调司至少进行了五次对汽车业进行产能调研的工作,并已经把汽车产能信息定期检测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开展,以求了解汽车行业2015年前投资和产能建设情况。
事实上,在汽车企业扩产的真正动机方面,工厂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扮演了十分积极的推手角色,不断推出的优惠政策吸引国有自主品牌跑马圈地。
相对而言,合资公司的产能规划大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投资收益为标准作为衡量产能扩展的严格指标,扩张相对谨慎。
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峰曾对媒体解释,新建一个工厂从规划、征地到建成投产,没有3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北京现代)第三工厂早有规划了,是实际发展需要,而不是一时冲动。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会长苏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汽车行业总体上看不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但某些车型确实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某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高管私下透露,中国汽车市场高增长的周期长度有限,如果不积极求进,错过高峰期就是战略失误,保守的企业离被市场淘汰不远了。
苏晖提醒汽车企业,在做产能规划的时候,要根据客观条件理性分析,而不要盲目攀比,盲目乐观。
按照惯例,一个新工厂投资动辄几十亿元人民币,通常需要至少实现80%的产能利用率才能抵消高额的固定成本。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企业面临产能过剩,通常会通过增加出口或者采用更加高效的柔性生产模式来减轻亏损运营的风险。
这种应对之策对于深谙企业运营规律的外资企业并不困难,从奔驰、宝马等豪华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将中国生产的车用于出口这一举措便可看出,跨国公司已经做足了中国市场购买力疲软的准备。但对于正在培育品牌力的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如何消化有可能过剩的产能,是未来将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