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车企逆市扩产隐忧 未来三年或“富余”千万辆

发布日期:2012-06-2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2168
车市虽然大幅回落,但汽车企业的扩产步伐并非减缓,反而有加速之势。近期,丰田、现代、大众、宝马、福特的新厂如雨后春笋。这场押宝中国市场的行为如今更像是一场赌博——竞争对手都在下注,如果跟风,则有可能乱中取胜,如果不跟,铁定成为输家。在国内各个行业库存加大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祸根再次被埋下。扩产进行时据外媒上...

国家相关部委对于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一直较为警惕,自2005年以来,发改委产业协调司至少进行了五次对汽车业进行产能调研的工作,并已经把汽车产能信息定期检测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开展,以求了解汽车行业2015年前投资和产能建设情况。

事实上,在汽车企业扩产的真正动机方面,工厂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扮演了十分积极的推手角色,不断推出的优惠政策吸引国有自主品牌跑马圈地。

相对而言,合资公司的产能规划大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投资收益为标准作为衡量产能扩展的严格指标,扩张相对谨慎。

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峰曾对媒体解释,新建一个工厂从规划、征地到建成投产,没有3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北京现代)第三工厂早有规划了,是实际发展需要,而不是一时冲动。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会长苏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汽车行业总体上看不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但某些车型确实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某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高管私下透露,中国汽车市场高增长的周期长度有限,如果不积极求进,错过高峰期就是战略失误,保守的企业离被市场淘汰不远了。

苏晖提醒汽车企业,在做产能规划的时候,要根据客观条件理性分析,而不要盲目攀比,盲目乐观。

按照惯例,一个新工厂投资动辄几十亿元人民币,通常需要至少实现80%的产能利用率才能抵消高额的固定成本。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企业面临产能过剩,通常会通过增加出口或者采用更加高效的柔性生产模式来减轻亏损运营的风险。

这种应对之策对于深谙企业运营规律的外资企业并不困难,从奔驰、宝马等豪华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将中国生产的车用于出口这一举措便可看出,跨国公司已经做足了中国市场购买力疲软的准备。但对于正在培育品牌力的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如何消化有可能过剩的产能,是未来将面临的难题。

 «    1    2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