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销商早期经营获利过巨,造成经营者的眼光和胃口过高过大,当市场成熟后,获利已不能满足主事者的期望。
2. 早期的巨大获利,吸引了权力者的介入,变相的转变了汽贸集团的体质和发展模式。
3. 地方政商关系对经营权的取得和运作形成了关键影响。
4. 行业逐渐成熟,利润取得需要依赖专业管理能力,但能力形成或人才稀缺,使得主事者逐渐把重心移到其它领域,变成了以集团为依托的资金运作获利体系。
5. 主事者非行业管理专业人员,缺乏行业集团运作管理能力,过度依赖早期成功经验,如信任品牌意见,使得集团力量始终无法成形。
6. 汽车厂推波助澜,极力防止强力的汽贸集团出现,以各种有形无形的影响,如品牌特色,使得汽贸集团难成气候。
7. 成长过速,极大地稀薄了各种资源,全行业都出现了体质不良的病态系统。
这样发展下来,汽贸集团已从早期的行业经营者,变成了一个资本运作中心,在经济或是行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弊端还不大,但当大环境或是本业出现了发展迟滞或是下坡时,问题就出来了。
由于集团中心的管理能力偏弱,因此旗下网点的经营,是非常依赖于4S店的管理者,也就是门店总经理。加上各个车厂有意无意地阻挠或是设置障碍,集团对旗下门店的管理透明度是极差的。可以这么说,集团管理团队对于旗下4S店的经营状况,基本就是两眼一抹黑,只能知道个大概,甚至连这个大概是真是假都没法确认。
平常的运作里,汽贸集团就是个资金调度中心,要花钱了,就由集团处理,有收入了,就上缴看得到或是藏不住的收入,其它的,集团就管不了了,因为总经理们总是振振有词地用品牌要求来搪塞。至于品牌有什么政策回馈,或是合不合理的控制,集团完全无从插手。这种状况即使是把极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请进来,集团也是有心无力,因为缺乏整体思维的管理模式,早已限制了集团的管控模式和能力。
而身在上位的主事者在盘子大了后,也实在无力去做精细管理了,为了确保收益,只好拼命地追求好卖品牌的销售权,因为从行业的现实状况总结出来的结果证明了,在一切都云里雾里的情况下,只有好卖的产品,才能确保利润和收益,于是合资品牌或是高端品牌,追求者众,条件愈来愈苛,收益愈来愈低,但集团网络发展部门或是高层却无可奈何,只能持续地做恶性循环式发展。
当市场红火时,一切都好,但市场不好时,这种模式就成了灾难。生意不好做,店店都亏损,但集团除了骂人外,无从下手。总经理稀缺,裁无可裁,品牌只是要向集团压货,无视集团在核心事业获利低下的事实,集团成了行业的夹心饼干,上有众多品牌,下有伸手的销售网点,苦不堪言。
在此同时,汽贸集团高层发现,开一家4S店,虽然投入不斐,但边际效益其实很大,比如可以合理圈地,可以扩大人脉,可以取得优质贷款,甚至得过于投。
于是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