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轮胎出口遭遇“限制门”
近期,对国内轮胎企业而言,一边是美“特保案”到期的利好消息,使国内轮胎企业好不容易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另一边欧盟绿色轮胎标签法案的推出又给中国轮胎厂商带来了新一轮的阻碍与考验。真可谓“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轮胎每年产量的40%左右用于出口,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金额的80%,约59亿美元。欧盟是继美国后中国轮胎企业第二大海外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的15%,约达11.5亿美元。
欧盟轮胎标签法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法规规定:在欧盟所销售轿车胎、轻卡胎和卡车胎及公共汽车轮胎必须加贴标签,标示出轮胎的燃油效率、潮湿路面抓地力和道路噪声的等级。但是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调查分析显示,截止到目前,仅载重轮胎一项,中国约30%还未达欧盟第一阶段滚动阻力最低要求。
此外,根据以往经验,国内轮胎企业生产的轮胎本身存在以中低端为主及性价比占领市场的现象,其主要是作为备胎、修理厂配胎等使用,质量水准一般,并且根据一段时间对国内轮胎业的观测来看,只有少部分轮胎企业达到欧盟第一阶段标准,如风神股份销售的轮胎、S佳通轮胎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轮胎产业发展现状的确令人担忧。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轮胎质量及寻找新的企业发展道路,成为了众多国内轮胎厂家预想出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内轮胎企业面临自主车商“高门槛”
在刚刚结束的“2012中国绿色轮胎产业发展论坛”上,东风汽车公司底盘安全系统设计室的陈迹和奇瑞汽车公司底盘技术研究院的蔡海辉,在答记者问时分别表示,由于汽车轮胎的综合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操作稳定性和乘驾感受,由此国内自主车商对轮胎质量和轮胎产品安全等方面都提高了原有测试标准,同时对轮胎性能等方面加强把关,并在场呼吁轮胎企业与自主车商共同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