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不作为
再回头审视我们的汽车产业政策,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1994年版还是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都透露出重视整车、忽视零部件的规划思路,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发展的支持。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汽车产业政策中,虽然都提出了振兴汽车零部件产业,但在促进其发展上,均缺乏战略、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在2009年发布的《汽车产业与规划》中,也没有对如何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发展,提出卓有成效的具体政策支持。在督促整车企业带动其供应商加强自主研发、推动零部件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无所作为。
此外,记者了解到,在最早的一批合资零部件企业中,由于国家针对汽车零部件的投资政策,并没有合资股比的限制。合资后期,掌握产品技术的外方在新产品、新技术引入的谈判过程中,不断削弱中方话语权,稀释其股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择在华独资建厂。虽然这一现象曾引起过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的注意,在我国江浙地区的工业园区,也曾专门出台规定,要求在当地独资建厂的外方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产品必须外销。然而,这一政策很快便形同虚设,外方产品通过进入当地保税区,再次曲折进入国内市场销售。
2004年,我国汽车市场规模、竞争格局、行业技术水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环保、安全、节能技术上面临更大挑战,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支撑需求更为强烈。然而,当年修订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并没有及时引导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升级。在很多核心、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上失去时机。
■ 缺储备 遭围攻
本土企业翻身机会变小
现在,本土零部件产业技术升级面临的困难更多,在核心高端零部件技术领域的进入门槛更高:除了缺技术储备、资金,后期的开发验证能力,还有外资技术产品的专利壁垒,当然还有外资企业的本土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认为,目前在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只要涉及到安全、环保法规,技术要求高的零部件市场,比如电喷、高压共轨、汽车电子等,基本被外资零部件企业控制,短期内市场格局改变的可能性不大。
拥有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开始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升级中获益,并不断拉大与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差距。博世、德尔福、博格华纳、法雷奥等外资企业深入中国市场投资的步伐正在加快。不久前,德尔福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烟台生产基地在烟台福山区奠基,其投产日期与我国国Ⅳ排放标准实施日期相差无几。“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在华投资,显示出对于我国产业政策的导向、行业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说。
魏安力认为,导致目前我国零部件产业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过去我们在政策引导、产业规划方面缺少战略眼光。只要能明确自主零部件产业发展方向,并给予切实有力的支持,即使在今天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产业自主发展的目标也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