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觊觎十年千亿规模“车联网”联盟四起

发布日期:2011-06-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范文清 浏览次数:3419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如果按每公里高速公路6000万~8000万元的投资及信息化占比2%来进行估算,每公里高速公路的信息化投资在120万~160万元左右。而根据国家和各省的规划,我国未来尚有9万公里高速公路需要建设,对应的新建高速公路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1260亿元。

车联网联盟之争

再过两个月,所有“两客一危”车辆(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在出厂前,都必须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否则将无法上路。这项政策被业内认为是客车企业试水车联网技术的良机。

苏州金龙是客车行业中第一个在车联网领域试水的企业。2008年,为了摆脱在客车同质化竞争中“跟随者”的角色,苏州金龙开始寻找转变客车企业被动式服务的方法。经过一年多的秘密研发,一款名为“智慧营运系统”(G-BOS)的产品初具雏形。

该产品能全程记录车辆运行的各种关键数据,这些数据为客车运营商、政府有关部门对车辆进行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可能,自2010年7月上市以来,使用者的数量持续增长。

此后,宇通、福田等业内知名商用车企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布了“安节通”、“车信通”等智能运营系统产品,试图在这一新型的市场领域争得一杯羹。

“从2010年开始,车联网市场正在以每年20%-60%的速度增长,而这一增长态势将至少持续5-10年时间。”赵玉峰认为,在这个方兴未艾的市场上,谁抢先进入,谁就有可能主导未来。

目前虽在车联网技术上,乘用车领先,但现在商用车市场对车联网的需求更为迫切。赵玉峰对记者说,“车联网对乘用车的意义在于服务,对商用车的意义则更多在于监控”。

 

由于车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物联网和智能化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涵盖汽

车零部件生产厂家、芯片厂商、软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网络供应商等多个领域,所以为了在短时间内抢先布局,国内汽车厂商第一时间想到的方式依然是“联盟”。

今年4月7日,由上海汽车牵头的上海车联网产业联盟率先成立,5天后,福田汽车宣布成立“北京汽车物联网产业联盟”。

6月11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透露,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在考虑组建“中国汽车车联网技术创新联盟 ”,以迎接车联网时代的到来。

赵玉峰认为,车联网涉及多个领域,汽车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推出产品,以“车载终端+产品+后续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抢占市场,带有“集成创新”特点的“联盟”是一种有效方式。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现在车辆与互联网联结已初现成效,但要扩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国内实现广泛应用,目前还难以给出准确的时间表,特别在技术、标准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上还面临诸多难题,这些是车联网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由于车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物联网和智能化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涵盖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芯片厂商、软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网络供应商等多个领域,所以为了在短时间内抢先布局,国内汽车厂商第一时间想到的方式依然是联盟
今年47日,由上海汽车牵头的上海车联网产业联盟率先成立,5天后,福田汽车宣布成立北京汽车物联网产业联盟
611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透露,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在考虑组建中国汽车车联网技术创新联盟,以迎接车联网时代的到来。
赵玉峰认为,车联网涉及多个领域,汽车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推出产品,以车载终端+产品+后续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抢占市场,带有集成创新特点的联盟是一种有效方式。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现在车辆与互联网联结已初现成效,但要扩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国内实现广泛应用,目前还难以给出准确的时间表,特别在技术、标准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上还面临诸多难题,这些是车联网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由于车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物联网和智能化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涵盖汽

车零部件生产厂家、芯片厂商、软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网络供应商等多个领域,所以为了在短时间内抢先布局,国内汽车厂商第一时间想到的方式依然是“联盟”。

今年4月7日,由上海汽车牵头的上海车联网产业联盟率先成立,5天后,福田汽车宣布成立“北京汽车物联网产业联盟”。

6月11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透露,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在考虑组建“中国汽车车联网技术创新联盟 ”,以迎接车联网时代的到来。

赵玉峰认为,车联网涉及多个领域,汽车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推出产品,以“车载终端+产品+后续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抢占市场,带有“集成创新”特点的“联盟”是一种有效方式。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现在车辆与互联网联结已初现成效,但要扩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国内实现广泛应用,目前还难以给出准确的时间表,特别在技术、标准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上还面临诸多难题,这些是车联网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    1    2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