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一些专家和行业内人士表示,已经开始的“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从起步阶段向大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一些专家建议,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补齐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存在的这些短板。
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缓解再制造企业“吃不饱”的难题,同时加快企业升级改造。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大开表示,国家应该继续从政策上加大优惠力度,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进行有针对性地扶持和鼓励,引导和促进这些企业科学发展,不断提升水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0年在国家汽车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迎来一个高峰回收期,但随着今年以来各项优惠政策退出,行业又几乎陷入“无车可收”的境地。另外,从去年开始我国在很多城市启动了汽车回收企业的升级改造工程,但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升级改造各项指标要求,单靠企业自身力量很难完成。许多企业负责人希望国家的好政策能够延续,在企业成长的关键阶段“扶一把”。
另一方面是规范行业秩序,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健康发展。有专家表示,当前要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进。特别是对当前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私拆滥解现象,应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取缔不法企业和小作坊式窝点。
吉林省金属回收协会副会长马志忠表示,当前政府各部门对报废汽车进行监管,一般都是采用每年联合打击一两次的办法,不能形成部门合力和持续的打击效果。如果能够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常年在报废汽车路面运营和拆解企业两个领域进行监管,就能使这项工作实现常态化,那样就会对私拆滥解企业形成长久的威慑力。
此外,还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推动社会对这一行业的认可度。很多专家表示,消费观念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能否流入市场的关键一环,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推动更多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进入流通环节,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从而促进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