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入世十年的征程,用中国乘用车联席会议秘书长饶达的话来说,就是 “从预期中的灭顶之灾到超预期的高速发展”。饶达告诉记者,入世之初,国人普遍看淡汽车业的前景。根据WTO相关条款,到2006年,整车进口关税要从80%降低到25%,汽车零部件平均关税从35%逐步降至10%。外国车进驻中国市场,乍看已有“山雨欲来”之势。
但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洋车”,中国汽车行业却交出了一张亮眼的答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为230多万辆。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1800万辆,中国汽车产销量登上世界第一。
入世之初,中国汽车产量不及美国的六分之一,销量仅占一成多。如今,中国汽车产量超过美国2倍,销量超过1.5倍。十年间,中国轿车品种也从2002年的不足40种增长到2010年的180余种。 2001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4433亿元,去年,这一数字已达到43357亿元,增长近10倍。
对于中国汽车业的崛起,外资汽车企业功不可没。饶达表示,尽管外资企业占据了乘用车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也带动了中国汽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现在很多汽车企业在投产时,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80%左右,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由此可见。从劳动生产率而言,2001年中国人均生产汽车仅一点几辆,如今已达到10辆之多。 ”
外资企业拉动了与国内企业的竞争格局,加快了中国汽车业纳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步伐。 10年来,奇瑞和吉利等民族汽车企业崛起,吉利收购沃尔沃等行业标志性事件的发生,都与入世进程有着紧密关联。
在中国汽车产业高喊 “狼来了”的时候,中国消费者却打着自己的算盘。入世吸引外国汽车巨头进驻中国市场,竞争格局下,买到性价比更高的汽车指日可待。
从出租车的变迁,汽车业的更迭就能略窥一二。最早的奥拓,到此后的夏利,如今在街头穿行的,已经是桑塔纳、捷达、现代等相对舒适的车型。 10年前,私家车还是“稀缺品”,购置汽车多以面包车为主。今天,私家车风行,商务大楼和小区的停车位都已成为紧俏资源。中国人不仅适应了“四轮社会”,更已直面汽车繁荣带来的交通堵塞、停车困难等阵痛。
截至2011年8月,全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与数量飙升同步,汽车的档次也日渐提升,大牌纷纷进驻中国市场,切分这块诱人的“蛋糕”。
无论街头巷尾报章杂志,“香车”的广告随处可见,众多4S店也在大城市生根。随着私家车的普及,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有所变化。每逢周末或假期,举家驾车出游成为日益流行的休闲方式。入世十年,汽车业不仅为国人的交通出行提供了便利,还拓展了休闲与文化的疆域,提供了全新的汽车视角。
汽车业是我国入世后最为受益的行业之一。入世前,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一直受到国家高关税保护,因此,在入世谈判过程中曾经有一个说法,要是我们只能保护一个“幼稚产业”,那就是汽车业。入世后,中国关于汽车进口关税的承诺一一兑现,在中国进口车消费者得到了个中实惠的同时,中国的汽车业并未被冲垮,而是通过合资、并购和重组等多种形式,特别是汽车企业竞争力的稳步提高,使汽车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无论是中国目前的汽车产能、产量,还是保有量,都是入世前我们不敢想像的。在入世前,有关机构对各产业可能受到的影响都作了详尽评估,现在看来,评估最不准确的就是汽车业了。这再次说明一个经济学最为直白的原理,唯有竞争,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如果是在国际市场,唯有开放和竞争,才能在强手之林中谋求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