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王月:2011悲惨收官,本田怎么了

发布日期:2012-02-10 来源:中国汽车报-汽车网 作者:王月 浏览次数:995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在1月初,全球各大车企纷纷报喜,公布第四季度以及2011年的全球销售业绩和盈利情况,唯独不见本田的身影。由于前段时间本田撤回了2011年度业绩预报,很多人猜想,会不会是2011财报的数字太难看?

1月31日,本田官网终于公布了2011年四季度的业绩,一看内容,只能用“惨”来形容。2011财年第三财季(10月-12月),本田营业利润同比下跌65%,净利润下跌41%。对于即将在2012年3月31日结束的2011财年,营业利润预计同比下降65%。还记着去年的此次此刻,本田还得意宣布2010财年净利润实现翻番。这一年来,本田这是怎么了。

地震洪水双重打击
自然灾害无情 本田坏事一波接一波

日本的地震海啸发生在2011年的3月中旬,这是整个日本的灾难,本田未能幸免,其厂房设备以及库存车辆受到直接损害。截止2011年3月的2010财年报告显示,本田因地震灾害损失的金额约为457亿日元。地震带来的损失并不仅限于此。
随着进2011财年,本田不仅要投入大笔资金修复厂房,还要面临减产带来的销量损失,4-6月的第一财季报显示,本田利润同比大幅降低90%。

地震海啸让本田的日子很难,但其依然对未来抱有很大的信心。地震海啸已经过去,工厂正在逐步恢复正常,本田认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乐观地宣布提高全财年的销量预期。没想到的是,本田的话音刚落,泰国的洪水就给本田“当头一棒”。

7月的泰国特大洪水冲击当地日本车企工厂,本田受创最为严重,工厂完全被洪水淹没。在日产、丰田纷纷全面复工后,本田还没有从困境中走出来,预计要2012年4月才能全面恢复生产。“泰国洪水带来的打击比日本大地震还要大”,这是本田高管对此次洪灾的无奈评价,据称,营业利润中因洪灾造成的损失已达1100亿日元。

自然灾害很难预测,也很难避免,然而同时遭灾,本田的受损程度明显高于丰田和日产,这在一定程度也暴露了本田供应链脆弱、库存量过低的弊病。本田一直以精细生产著名,为了节约成本,各工厂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一直保持低库存量,一旦有突发事件导致供应链断裂,就会弄得措手不及。

也许是本田正忙于应对洪灾,从各方面报道来看,公司对此事的反思并不充分,在1月31日的本田官网上,本田介绍了未来控制洪水的一些措施,包括与泰国政府一起修筑抗洪水的围墙,督促泰国政府更加重视洪水监测,对于其自身,本田只简单说要和供应商共同努力,避免风险。这些空泛的语言与丰田实打实的措施相比,显得很无力。一直崇尚低风险、崇尚思考的本田,这是怎么了?

新车型市场定位不准
新思域成败笔 北美市场不给力

亚洲市场遭遇了百年不遇两大自然灾害,本田希望在美国市场得到补偿。美国是本田最大的利润来源,本田的几款车型也一直受到美国消费者的喜爱。为了赢得更多的美国消费者,2011年上半年,本田率先在美国推出第九代思域。

然而,第九代新思域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还破天荒地被美国《消费者报告》排除在“推荐购买车型”名单之外。《消费者报告》给出的理由是2012款思域制动距离过长,公路噪音较大,驾驶感不稳定,大量采用硬塑料内饰。华尔街日报也对此款车型做出评论,称其是对思域的“背叛”。车型成不成功,最终还是要靠销量说话。2011年,美国市场思域总销量约为20万辆,同比下跌13%。思域的销量下滑直接导致本田在美国业绩下滑,销量整体下降7%。

第九代新思域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原因在于设计之初就选错了方向。新思域在研发时,美国经济正处于衰败期,本田原以为,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价格低廉的车款,因此不论从性能还是内饰上都降低了这款车的水准。可事实上,美国消费者嫌弃新思域的档次低,认为本田“糊弄人”。面对新思域惨淡的销量,在新车上市仅半年多,本田官方就公布了要再改款的消息。

一般来讲,本田都是三年左右进行改款,这次根据第九代新思域的市场反应,本田快速做出改款规定,这种勇气值得嘉奖。但是,一款失败车型对品牌所造成的影响是持久的,不会因为车型改变就彻底消失,一直对市场把握精准的本田,这是怎么了。

老车型翻版个性不足
主力车型继续改款 本田还在依靠老“新人”

虽然现在的本田正处于困难之中,但是本田高管对于2012年的销量都很有信心。比如,本田CFO池文彦说,2012-2013财年将出现较大幅度反弹,本田全球总销量将由300万辆提高到400万辆。本田北美总裁岩村哲夫也说,2012年本田美国销量将同比增长两成以上。

各位高管信誓旦旦,本田到底要靠什么来突围?从目前情况来看,本田押宝在三款新车型上,分别是新雅阁、新思域、新CR-V,预计将有70%的销量来自于新车型。这三款车型,大家非常熟悉,雅阁和思域分别在1976年和1973年诞生,CR-V也有17年历史。

从新款车型的资料介绍中可以发现,外观基本都是细节变化,比如车身长度加长或缩短,底盘高度增加或减少,进气格栅变宽或变窄。另外,车辆整体性能会有变化,比如动力性的提升,油耗的降低,但这些改动,甚至连专业人士都分不清,别说是普通的消费者。

在知名汽车制造商中,像本田这样专注做几款车型的企业少之又少。本田称其为“精品战略”,把每一个车型做好,再一个车型一个车型去经营。这种方式有好处,那就是生产效率高,管理效率高,盈利状况好。从2010年发布的未来10年发展规划来看,本田的发展重点依然不是在延长产品线,还是在经典车型上下功夫,比如推出的混合动力车FIT、纯动力FIT,未来即将推出的混合动力思域、混合动力雅阁。

然而,本田的这种专注似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从长期来看,一个企业单靠几款产品不可能获得较好的发展。现在,汽车市场可选的车型太多了,消费者也需要有个性的车,未来很难再出现单一一款车型获得很大市场份额的状况。相信本田知道这个道理,如今依然偏重传承,难道本田的设计团队没有灵感,曾经创意十足的本田,这是怎么了?

频繁大量召回损形象
变速器、车窗、安全气囊 本田召回事件不断

在主要汽车制造商中, 2011年论销量增幅,论盈利状况,本田的排名都不算靠前,可是,在美国的召回榜单中,本田竟以召回390万辆车“拔得头筹”。

2011年,本田最大规模的召回发生在8月初,在全球范围内召回249万辆汽车,其中在美国召回约150万辆汽车,召回的原因是自动变速器软件存在安全隐患。249万辆对于本田来说并不是小数字,2011年本田的全球销量才为300万辆左右,这也是本田历史上最大数量的召回。

媒体对本田此次创历史记录的大规模召回还未停止讨论,9月本田又公布了一条召回消息。因部分车辆存在电动车窗开关处会冒烟的隐患,在全球召回故障车辆93.6万辆,涉及飞度、本田CR-V等车型。

至此,本田的召回还没有结束。11月,本田又因安全气囊故障,再召回近61万辆,此前本田已因该故障召回了30.4万辆汽车。其中,90%以上的召回车辆在美国市场,基本囊括了本田的主力车型。

对于本田乃至其他汽车厂商的召回,相信多数的消费者不再片面认为是汽车质量不好,而是越来越理性地看待,因为召回本身体现车企对于消费者的负责态度,比发现问题藏着掖着的厂家好得多。随着本田汽车产销量的日益增加,汽车召回数量随之增加也可以理解。然而,不能说召回对企业的名声没有影响,多次大规模的召回必然会影响本田的品牌形象。去年第四季度,当众多车企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呈现增长之势时,本田的销量却出现下跌。

细心观察本田的几次召回,主要的原因都出在了零部件电控方面,包括变速器的软件问题、车窗的控制问题以及气囊的安全问题,如此大规模的召回,表明不是本田某家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问题,可能是本田在零部件设计要求、质量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一直在质量体系控制上拿捏准确的本田,这是怎么了。

对独特的新能源发展路线信心不足
不再押宝混合动力 跟随大流开发纯电动

还记着在2010年的北京车展上,那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还不明确,大多数汽车制造厂商都在遵循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全面开花的技术路径展出相应的车型,但大家对纯电动汽车领域比较最为看好,展出车型也最多。然而,本田只着重推介两款混合动力车型。当时,大家不知道几年后哪种新能源车能够发展起来,也不好评论本田的战略是否得当,只能用“不走寻常路”来形容本田。

从2010年本田发布未来10年发展规划上,也能看出在短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本田把“宝”押在了混合动力车型上。在规划的第一项就是应用本田的专利“IMA混合动力系统”,普及轻型混合动力车型。第二项还是混合动力,是发展适合中型以上车型的插入式混合动力。
 

在长期规划上上,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本田的研发重点。本田称“从长期看,燃料池电动车是终极的环保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燃料电池电动车FCX Clarity技术进步”。 与其他企业相比,本田在氢燃料电池车领域较为领先,目前,燃料电池车型FCXClarity已经在美国和日本进行租赁销售,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

然而,从2010年起,全球就掀起了电动车热潮,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电动车并不受追捧,本田汽车不得不开始谋划转向,在重推混合动力技术车型的基础上,也加速电动车研发。继日产、丰田等品牌推出自己的电动车型后,本田也宣布将在2012年,推出电动版的飞度。
 

据称,电动飞度的最大功率92kW,最大扭矩256N•m,续使里程76公里。本田的电动车水平如何,与日产聆风比比就知道了。聆风的最大功率达到79kW,最大扭矩280 N•m ,续使里程160公里。从这些参数来看,起步落后的本田,似乎也交上了不错的答卷,可惜的是,市场的先机已被其他企业抢占,聆风今年在北美市场就要每月卖到1万辆,本田要想在电动车市场站住脚可也并不容易。这些年来,本田孤注一掷的把资金砸向氢燃料电池电动车,如今把部分资金分给电动车,多少年以后,本田会不会再失去燃料电池车领域的技术优势?一直在新能源战略领域目标清晰的本田,这是怎么了。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