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协调中方汽车集团之间的利益,减少内部竞争。然而这又谈何容易?毕竟除了国有这一相同背景之外,国内各大汽车集团之间已经形成接近市场化的竞争局面。可以说,由于模式设计的失败,中方不仅没有换到技术,更是将市场拱手相让。因为外资企业显然不会轻易将最为核心的技术,尤其是产品研发体系和管理流程拱手相让。中方无法在合资公司中获取真正的顶尖技术,而所谓的合资自主更是“为了自主而自主”所推出的政绩工程而已。也许不久之后,这些合资自主更加有可能成为合资品牌向低端市场绞杀自主品牌的利器。
也就是说,不对等的谈判筹码,再加上糟糕的模式设计,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被动局面。与汽车行业不同的是,高铁技术在引进过程中只有一个对外谈判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巨大的市场潜力便成为了中方在多家外方企业之间斡旋最有价值的筹码。虽然高铁项目遇到挫折,但相比汽车行业而言,铁道部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这是汽车行业至今仍然可望而不可即的。
对于外资汽车企业进入市场,中国政府历来持欢迎态度,这种态度充斥了整个行业。也许欢迎外资来中国合资生产汽车本身并不是错误,但是面对外资的强势技术水平,中方却显得予取予求,要什么给什么,软弱无力,毫无自主自强的精神。配合外资企业搞好汽车生产,这谁都能做到,但是要从强势外资方的手里拿到技术含量高一点儿的资料,简直比登天还难。
其实,这事一点儿都不难,关键要看中方高层有没有牺牲一部分利润的决心,有没有牺牲一部分政绩的决心,有没有为中国汽车自主出点儿力的决心,而这些,却正是中国汽车业界所整体缺欠的。30年的合资路走来,一个可以很轻松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永远只善于内斗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也许只有中国汽车产业面临整体崩溃的时候,我们才能在一片废墟上寻找到新的奇迹。但这样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