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经过美国商务部两轮裁决,曾一度面临惩罚性“双反”关税、几乎就要退出美国市场,但浙江 这意味着中国钢制车轮出口美国,将无需缴纳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赢得中国企业今年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首个“无损害”裁决,“6:0”全票通过的背后暗藏多重启示。 坚持抗辩迎来峰回路转 2011年4月19日,美国商务部公告立案,对中国生产的钢制车轮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终裁裁定中国钢制车轮在美国的倾销幅度从44.96%到193.54%不等,并接受了一定额度的补贴。一旦开征高额关税,对中国钢制车轮出口美国无疑是巨大冲击。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是最终赴美抗辩的涉案企业。美国发起的此次双反调查中,50%以上的涉案车轮来自金固公司。“头一回遇到美国发起的双反调查,从初裁到终裁,裁定的倾销和补贴幅度都很高,有一阵都想放弃了。”金固公司总经理孙锋峰说。浙江省商务厅传来的信息让他看到了一线生机。 原来,按照美方的双反调查程序,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需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都作出肯定性裁决才能执行。如果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否决终裁,即便美国商务部之前裁定存在倾销或补贴,最终仍然无权对涉案产品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 距离听证会仅剩不到一个月。孙锋峰带着公司里的十几名外贸部员工,每天只睡4、5个小时,一个星期整理的抗辩材料,堆积起来超过1米高。一边从商务主管部门了解抗辩流程要领,一边聘请国外知名律所和第三方数据分析公司,就在一些企业渐渐放弃抗辩时,金固的准备越来越“有底气”。 知己知彼依靠“数据说话” “美方最关注的是,中国产品有没有故意压低价格,抢占美国市场。用数据说话有说服力,我们就找数据、做分析给他们看。”孙锋峰说。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金固公司从多个部门、机构找来大量数据,形成了抗辩的主体材料: ――查询海关数据,再测算美国市场对钢制车轮的消耗量。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中国钢制车轮在美国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平稳,并不构成倾销。 ――尽可能多地拿到美国客户的价格信息,再通过第三方分析公司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近几年中国车轮的价格波动,基本上都来自原材料价格变化,不存在故意的低价销售。 ――经过细分市场分析,中国产品与美国的客户群体并不一样,至少在未来三年内,不会构成正面竞争。 孙锋峰告诉记者,美方坚持认为中国钢制车轮的产能过大,但经过过去十年间对海关数据的细致分析,金固公司拿出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钢制车轮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并没有大幅提高。 “而且中国卡车的产销量是美国的三倍,即便不出口美国,车轮产能也完全可以自行消化。何况印度等一些国家的市场需求也同样很强劲,没必要盯着美国市场不放。”孙锋峰说。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