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正规的二手车经营公司要按车辆成交价的2%缴纳增值税,经纪公司和个体交易者通过中介服务买卖二手车,不需缴纳增值税。此外,经销商的二手车经营公司的品牌化运作、质量担保和售后服务等成本均高于经纪公司。因此,如果没有统一的税收标准,二手车利润对汽车经销商来说,就是镜花水月。
汽车金融业务是经销商关注的另一块蛋糕。有的经销商已经从中尝到甜头,例如庞大汽贸在国内卡车市场收获了7%的份额,远高于第二名的1%,主要因为庞大有消费信贷的代理权。但实际上,经销商开展金融业务也面临重重阻碍。
汽车咨询专家贾新光表示,汽车金融的最大障碍来自金融监管体制。“10年前,银行业视汽车金融为新的增长点,力图垄断汽车金融业,但遭到惨败。尽管自己做不好,银行业不希望其他人发这个财,所以银监会对汽车金融设置了种种限制,导致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狭窄,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汽车贷款需求。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贷款买车量占总销量的10%左右,而发达国家可以到80%以上。”
贾新光表示,银行业还限制了汽车金融公司的多种金融业务,有的经销商不得不以新车合格证抵押贷款。近年来,汽车销售网络扩张很快,销售量成倍增长,对资金需求非常大,但银行的眼里只有大型汽车集团,小型经销商的资金需求根本没有得到关注。
租赁业务也被经销商视为提升利润的重要环节,但汽车租赁业是一个重资产、高负债、缺少差异化空间的类公共服务业,盈利一般不高,国外成熟的租车市场净利润也不超过5%。“租车业务运营成本太高,一是折旧,二是日常运营,三是市场推广的费用,光汽车折旧就占运营成本一半以上,所以毛利率很低。”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租车环境不成熟,让利润较高的融资性租赁发展缓慢,大多数已有或正在拓展租赁业务的汽车经销商,都把重点放在利润较低的经营性租赁上。
总之,整车厂、零部件厂、法律政策、税收政策、金融环境等多方面的阻碍,决定了汽车经销商开辟新财源之路并不平坦。其他诸如汽车用品、汽车拍卖等业务,也难以在短期内提供较高利润。
“之所以整车厂在整个产业链里面的话语权这么重,是因为现在国内汽车保有量跟销量对比有点畸形,截至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才刚刚突破1亿辆,新车销量达2000万辆,美国是保有量2.4亿辆,新车销量1500万辆。等保有量足够多、售后服务市场足够重要了,售后服务企业可以拿到更多的话语权,很多盈利模式才有推行的可能性。”郑栋说。
为了走出围城,杨晶建议,主机厂、4S店、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利益的结合点。“例如4S店的新车过两年就过保修期,就会流失客户,主机厂可以允许经销商把这一块吸引过来做,完全不违背主机厂的政策。”郑栋也表示,30万元以内的车过了两年质保期,车主不愿意到4S店买原装配件,与其让他们在街边店买伪劣产品,还不如留住这部分客户做一个二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