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ausBraeunig:WTO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共同的规则体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竞争。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包括汽车产业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当中学到了很多国际先进的经验。昨天一位中国同行告诉我们,所谓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的建议是,我们应该对汽车行业继续保持乐观的态度。中国政府对于汽车行业是大力支持的,德国政府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会从企业那里去了解市场的状况,帮助行业和企业更好地进步和发展。
SugatoSen:印度和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都像是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虽然数量上来看已经是汽车大国了,但是都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和成长,才能慢慢赶上欧美国家的步伐。
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式和产品质量都是应慎重考虑的问题。全球化并不仅是进出口,而是说我可以到别处去,别人也可以到我的国家来。我们需要彼此合作,才能进入更好的发展阶段。
MasashiNino:现在中国轿车的发展速度仍然很快,日本汽车工业对此持乐观态度。
如果2015年中国能生产2500万辆汽车的话,国内需求大约在1800万辆,有600万辆需要销售到海外。出口到海外,会与一些国家发生竞争,这与在中国国内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中国汽车产业应该提升品牌力量和品牌形象,同时自我创新,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这应该成为今后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主题。
大规模出口的发展路径
董扬:日本汽车现在有近一半的产量用于出口,中国可以像日本那样出口汽车吗?怎么样才能多出口汽车?
MasashiNino:日本在1950年前后开始国产汽车。丰田和日产最初都是模仿美国车,由美国汽车授权生产。到1980年,日本汽车反而出口到了美国,当时日本汽车都是尺寸小、小排量发动机的车型。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了日本汽车企业的海外市场。比如说日本三大车企丰田、日产、本田,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研发,日本车企将销售额的5%用于研发。
从短期来看,车企不应该只重视眼前的短期利益,应该将今后五年、十年的计划做好。自我创新是这样的,自主品牌的培养也是这样的,注重长期发展是我建议的关键词。
董扬:美国的消费者会像看待韩国、日本汽车进入美国一样,看待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吗?
MitchBainwol:美国经济正在恢复过程之中,今年汽车产业至少会有8%~10%的增长。很多公司可能会增长到14%甚至更高。现在美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接受世界各地的产品,只要你能创造出更好的价值、更多的产品,这是毋庸置疑的。美国消费者是非常理性的,他们的选择是基于一些确实的证据。比如产品是不是安全,提供的服务是否到位等。
节能与新能源的技术方向
董扬:包括菲亚特在内的意大利汽车公司善于做小型车,这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非常不同。如果从意大利汽车工业的经验来看,怎么样引导中国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