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品质的把控上,奇瑞已经做了较大的改变,但要真正进行全面的改变还很难,”钟师认为,“相比吉利,作为国有企业的奇瑞在企业战略、投资、运营等方面都要受制于政府,而吉利已经显示出民营资本的灵活性。”
艰难上市路
奇瑞转型的阵痛并没有外露,而且近期接连而来的喜事似乎也冲淡了自主品牌的忧虑:2011年奇瑞在海外市场收获了16万辆的销量;今年3月21日,奇瑞与捷豹路虎正式签约组建合资公司,合资方案已经递交到发改委审批;奇瑞与量子基金合资组建的观致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为“观致汽车”,公司之前名为“奇瑞量子汽车公司“)前期投入已经有了眉目,新的观致品牌中级车将于2013年面世,2014年将投入市场。
最近又传出奇瑞加快上市进程的说法。记者向金弋波求证此事,他如此答复:“我们一直在准备,现在如果条件具备了我们就上市,条件不具备我们就再等一等。”直接的理解就是,上市一事并没有明确可谈的进展,一切照旧。
2008年,奇瑞曾向证监会递交过IPO申请,当时奇瑞公司已满足上市“3年盈利”的条件。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奇瑞又经历了连续几年微利甚至亏损的日子,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和2009年,奇瑞利润总额分别只有3.14亿元和0.72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2.38%和0.27%。如今,很多人认为盈利情况达不到证监会要求是奇瑞上市的主要门槛。
奇瑞的主要资金压力还来源于财务成本。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地方国有企业,奇瑞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银行贷款,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奇瑞要想在当地获得银行贷款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还贷以及应付每年巨额的利息成本。
未来两三年奇瑞的盈利状况会不会有改观?贾新光认为不会,因为“未来5年观致轿车依然处于投入期,难以实现盈利”。但是,观致汽车将成为奇瑞未来的希望,毕竟,背后加入量子基金雄厚的资金实力后,一个以全新高规格打造的合资品牌汽车在中国的前景是被看好的。(记者 李凤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