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弱势状态,不是由放开股比造成,而是国内汽车产业长期“重整车、轻零配件”导致的恶果。
“三明治”危机
一家跨国零配件企业中国区负责人则认为,很多本土零配件企业耐不住寂寞,喜欢挣快钱,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和做大产业的动因,技术研发投入低。虽然有些企业从规模上看比较大,并给整车厂配套,但是在整车厂新一轮的提升质量的浪潮中,如果不加大技术研发就有可能面临淘汰。
本土零配件企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大,此前通过市场“蛋糕”做大就能分享到行业利润的机会越来越少,未来将会面临来自外资零配件企业加紧布局中国汽车市场和自主品牌车企集体往上走的双重夹击。
本报联合盖世汽车网的调查显示,就工信部等部委去年12月29日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鼓励重点从“整车制造”转变为“关键零配件制造和研发”是否会冲击到本土零配件企业,49%的投票人士认为外资零配件企业会加大中国市场布局,并且对本土零配件企业形成冲击。
陈文凯告诉记者,截至2010年,德国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已经在中国设立180家生产工厂,而且继续在华扩大产能。日本爱信精机2011年开始把精力放在中国市场,一年内成立了3家从生产、销售到研发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外资零配件企业博世、博泽都加大了中国市场投入力度。
除了加大已有的配套项目,博世、哈曼等外资零配件企业已经进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配套。曾宣称“除了轮胎和玻璃外,几乎所有的零配件都可以自己做”的比亚迪也开始和外资零配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E6和S6车型的制动系统、雨刷等均由博世提供。吉利汽车的中高级车帝豪EC7,其供应商则全是德国博世、西门子,美国德尔福、伟世通,瑞典奥托立夫等国际品牌,没有一个本土零配件品牌。长城汽车则与博世、德尔福、博格华纳等外资零配件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开发关系。
除了外资零配件企业争抢“蛋糕”外,这些蛋糕的基盘在缩小,自主品牌车企2011年市场表现不佳,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下降。
“这都会对本土零配件企业构成威胁。随着汽车整车品牌的兼并重组,未来几年内,本土零部件企业肯定会遭遇一轮洗牌,淘汰掉一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企业。” 江浙一带一位零部件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宁波均胜等一些本土零配件企业已经注意到未来发展的严峻形势,迈出了海外收购或者加大技术研发的步伐。中国汽车咨询中心网CEO徐锦泉告诉记者:“国内一批零部件企业已成长为本土大型零配件企业,当企业在规模上具备优势后,如果再上一个台阶,通过产能扩张来扩大规模已经没有意义,要进一步发展,就要突破核心技术的障碍,海外并购就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出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则认为,中国的汽车零配件要强,必须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零部件企业,完全依靠外国零部件公司建不成汽车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