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美国、印度等市场相比,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有什么特点?2012年德尔福针对汽车后市场的目标是什么?
莫莱蒂:我本人来自于巴西,之后在欧洲工作生活了六年左右,然后又到了北美,负责北美售后市场的业务,所以我有在三个不同的市场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我的体会是每个市场状况都非常不同。回到您刚才的问题,中国、印度和北美市场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市场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北美等一些成熟市场,我们的经销系统通常是比较专业性的连锁经营,比如一个经销商主要是分销同一个品类、同一个品牌的汽车零部件,而在中国市场,一个经销商可能同时分销几个不同品牌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个区别就是来自中国市场的巨大的机会,比如说巨大的汽车保有量为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潜在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几年中,我们会在中国市场、印度市场进行更大的投入,希望看到一个更大的增长。
基于在中国现在有一亿辆汽车的保有量,我相信2012年会给我们的后市场业务拓展带来巨大的契机。我希望在今后的十年之内,亚太区将成为德尔福产品及服务解决方案事业部全球最大的市场,而中国将继续成为亚太区最大的市场。
记者:刚才您提到,到2015年,亚太区业务将增长为德尔福全球业务的三分之一。请问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
莫莱蒂:目前德尔福亚太区业务约占全球业务的16%。
记者:请您谈谈对中国未来的策略。
司徒郁林:德尔福进入中国市场已经19年了。在过去的19年中,德尔福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不断拓展本地的生产能力,今年我们还将有四家新工厂开工。我们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德尔福不仅不断拓展生产足迹,同时还把先进技术带入中国市场。2007年正式开始运营的德尔福中国研发中心是德尔福全球研发中心之一,目前已有超过700名工程师在这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另外,德尔福在北京还有一个动力总成技术中心,在安亭有电子电气架构技术中心,我们对增强本地技术研发实力的投入和对人才的投入是我们能够在中国市场和亚太区市场获得好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我们将继续在拓展本地生产布局、增强本地研发实力、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努力。虽然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人民币的升值带来的成本压力,我相信未来中国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刚才莫莱蒂女士也提到,人才是我们业务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德尔福,我们一直提倡领导团队的本地化,我们将通过培训、领导力指导和专业培训等措施继续培养本地领导团队。
记者:您刚才提到,目前在国内,德尔福的再制造业务主要面向整车配套。请问德尔福在独立后市场领域未来有怎样的想法?另外,2010年开始,德尔福在后市场回归汽车电池业务,的确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据我所知在中国只是一个试点,请问德尔福是否还在其它市场开展电池业务?对于在全球开展电池业务有何计划?
司徒郁林:目前我们的再制造业务主要是为整车客户提供更多渠道,提供比较低的质保成本,同时也将德尔福对产品的服务拓展到产品完整的生命周期。除此之外,在独立售后市场方面,再制造业务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通过向后市场提供再制造产品,我们可以为市场的需求提供一个新的渠道,为汽车用户提供一个价格相对低廉的选择。我们希望通过向独立后市场推出再制造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在此透露一点,我们计划在今年向独立售后市场推出一些再制造的产品,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再制造的产品在品质上不会有任何的妥协,也完全满足我们对整车客户提供的产品的技术标准和参数标准。
关于电池业务的问题,我们重新向中国后市场推出电池产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品质,因为我们所提供的电池产品是符合整车原配套品质的,这当然是成功的基础。另外,德尔福电池产品在后市场获得成功也得益于市场对德尔福品牌的认可。自2006年在中国开展后市场业务以来,凭借百年来作为一级供应商的技术实力和对产品的深刻理解,德尔福品牌在中国的售后市场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这里我可以透露一个信息:我们刚刚完成了内部的审批,将把电池产品推广到东南亚市场。
德尔福的产品,无论是我们自己工厂生产的,还是通过第三方以认证的方式授权生产,我们的产品都是符合国家相应的生产技术的有关标准,符合原配套品质标准。这也是德尔福的价值导向。
记者:在对新能源车的后市场服务方面,德尔福有何计划?德尔福对新能源车在售后市场的机遇有何看法?
莫莱蒂:在为整车配套方面,德尔福已经为新能源领域提供了有关技术和产品,比如混合动力技术。我们的计划是逐步将德尔福为整车配套的产品和技术引入到汽车后市场。德尔福产品及服务解决方案事业部已经开始在其它市场开始为维修站的技术人员开展针对汽车后市场的混合动力发动机方面的技术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