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资到自主的热点议题
自制发动机,如今已经成为从合资品牌到自主品牌的热点议题,其中不乏业内瞩目的热点品牌等国内汽车制造的“领头羊”。
最新的例证之一是长安福特马自达宣布其在重庆的新发动机厂正式破土动工。新发动机工厂投资总额为5亿美元,位于重庆北部新区,将于2013年投产。新工厂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动机生产线,设计年产能达40万台,竣工后将使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发动机年总产量由35万台提升至75万台。另外,北汽与德国戴姆勒集团也启动了发动机工厂的建设,全新的发动机工厂将于2013年开始制造4缸汽油发动机,用于梅赛德斯-奔驰轿车以及轻型车的本地化生产。发动机工厂的最高年设计产能将达25万台,其中最高初始年产能可达10万台。此后产能可根据销售增长的需求得以进一步增加。以上两例表明,无论是高档车还是中档车,合资企业都已经到了需要考虑发动机更大批量与更大程度上的国产化的地步。
而自主品牌则一直没有停止过关于自主制造发动机的努力。去年设计年产30万台的东风乘用车发动机工厂在武汉开工建设,曾经引起业内广泛的关注。而长城汽车则组建的一支近400人的发动机专业团队,已经建成一条年产能为10万台的发动机生产线,其规划的最终年产能则可达30万台汽车发动机。另外,以专业制造发动机销售给国内各汽车制造厂的东安动力也不断计划扩大产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国内汽车发动机对于替代进口的旺盛需求。
之所以成为业内共同的热点,当然是因为国内汽车产量的持续上升,让发动机的需求激增,同时也为投资发动机制造创造出最佳的时机。
制造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自制发动机,本来就属于比较高技术的领域,大量发动机制造厂的新建对于企业与整个行业来说,当然意味着技术的提升,而提升技术的最终目的也非常明确,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可能降低制造成本。
这从如今国内车市的基本格局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这些年来,经历了日系车越来越有力的冲击,上海通用、上汽与一汽大众一直稳居国内汽车制造与销售的前列,而这三家人家都有比较强的自主发动机制造能力。前者就连微型车都使用自己制造的发动机,同时不断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于自己的发动机进行优化与升级换代,一直保持了比较强的竞争力。而后者更是将德国大众最新的喷射技术引进国内制造,配合双离合变速器,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同时,也让自己的产品价格更加有竞争力。虽然像戴姆勒这样的德国同行近年也开始加大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技术性投入,但先行一步的巨大优势依然使得大众包括旗下取得高档品牌奥迪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