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分析人士同时表示,如果此次治理经销商加价的行动在一汽-大众贯彻顺利,那么加价售车现象普遍存在的上海大众、奥迪品牌等或将效仿这一行为,引起大众内部的连锁反应。
“长期看来,加价会对品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并导致消费者逐渐流失。”迟亦枫告诉记者。
加价风潮或逐渐落幕
“整体市场回落,缩短了加价售车行为在中国市场的生命周期。”迟亦枫向记者表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会长苏晖分析这一行为表示,加价售车是一种市场行为,其历史由来已久,合理的加价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上,由于竞争并不充分,而且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各种不遵守市场规矩的行为比比皆是。“加价售车存在很大随意性,幅度非常大,消费者只能接受。”苏晖说。
加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汽车厂商的负面作用也非常明显,“长期加价会给品牌造成伤害”,迟亦枫表示。
以广汽本田为例,雅阁在市场上“过山车”式的表现,对于经销商和消费者都是严重挫伤。在中高级车市场进入充分竞争之后,雅阁市场号召力不再坚挺,与此同时,动辄3万元左右的降价,市场认可度已经大打折扣。同时,从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以来,广汽本田经销商正经历盈利难题。
分析认为,由于汽车厂家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经销商相对弱势,因此在厂家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后,为了弥补部分商品亏损状况,经销商只能在部分热销和稀缺产品上通过加价的方式弥补损失。
但是,随着市场回落,各个细分市场的竞争都趋于白热化,加价销售大幕逐渐落下成为不争事实。“不可否认,在未来市场,某一款优质车型还会引起短期加价行为,但是已经很难成为主流”,迟亦枫分析,如同在已经充分竞争的家电行业,苹果手机带来的热销风潮一样。但是,这需要产品品质和品牌力的长久打造。
车企“淘汰赛”开打品牌战
“无论是合资品牌或在豪华车、超豪华车市场,中国消费者还没有树立起品牌忠诚度。”迟亦枫表示,即使在动辄千万的超豪华车市场,消费者也没有形成固定的品牌取向,在家用车市场更是如此,因此,短期通过加价等行为提升利润,远不如潜心产品质量,通过打造品牌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品牌集中度提升,洗牌情况势必出现。
尤其在目前情况下,经销商通过整车销售获取的利润已经甚微,“加价售车”即使没有政策制止,也难以维持多日。在这种情况下,一汽-大众出台这一政策,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既可以规范经营行为,也可以营销品牌。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车市降价潮是必然的趋势,市场从热销到低迷的转化中必然伴随降价潮,且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会更突出。一汽-大众限制加价也是适应了车市价格回归和竞争加剧的现状,理性控制加价有利于提升消费满意度并维护品牌形象,并促进销量最大化。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将自身打造成为强势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显然,加价售车的短期盈利行为渐行渐远之后,白热化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进入“淘汰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