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同时对动力电池进行了一系列明确规定,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针对电动车起火事件引发的安全担忧,业内普遍认为电池安全技术的投入最为关键。“从政府支持的研发到企业自身研发,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国家项目的设置来看,一定是优先考虑安全技术标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表示。
实际上,从关键的零部件到整车,安全标准占据电动车标准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从单体到模块,从挤压、针刺、燃烧等各个方面。整车的安全技术要求从一开始就有,随着产品进一步的技术发展,现在正在制订动力电池的成组安全技术要求。
与此同时,准入标准也在酝酿。按照《规划》要求,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制度和汽车产品公告制度,严格执行准入条件、认证要求。2013年前,基本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具体到电池方面,目前电池可以分为单体、模块和整个电池系统三个概念,单体标准国际上都有,整个大的系统没有标准。“在模块上,设定行业标准非常必要,电池厂可以通过标准统一制造,实现规模化生产、企业不是采购单体,而是采购模块,电池厂准备有限的模具,就能满足不同整车厂的需要。”王秉刚表示。
不过,标准不能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靠技术来保证。据了解,有关机构目前围绕安全技术设置了一系列的专门技术项目。以电池为例,以前在考虑电池性能技术的状况下,考虑很多被动安全技术;而现在更多考虑的是主动安全技术,比如如何防止电池本身不会燃烧。
“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包括在深圳的安全事故,本身跟电池技术并没有很大关系。深圳的安全事故撞击之后,三分之一的电池完全完好无损,而且是基本上满电量,只有三分之一的电池燃烧了,这让我们对比亚迪电池的安全技术反而建立了信心。”张进华表示。
混合动力普及力度加大
通过《规划》,工信部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技术路线,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
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议,苏波表示,搞清技术路线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新能源汽车,什么是节能汽车,国际上对这个没有完全清晰的界定。
“通过论证,我们认为应以是否主要使用汽油等石化能源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本条件,由于非插电式混动仍以汽油为主要的动力来源,本质上是传统内燃机技术的升级,因此将其归结为节能汽车。”苏表示。规划给出了明确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