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汽车奖惩机制延伸
《规划》中还提出了针对乘用车的燃料消耗节能标准:“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
从2005年到2011年6年间,新车百公里平均油耗下降了两升以上。“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我国实施各种配套的鼓励和补贴政策关系密切。”苏波表示。
针对未来更为严格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要求,苏波称,“第三阶段标准涉及企业平均的燃料消耗量目标值考核。具体考核会按照车辆排量、车型大小标准来进行。”
“第四阶段燃料消耗量要求达到5升/百公里,这较第三阶段下降28%。”苏波说。据称,近期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基于汽车燃料消耗量水平的奖惩制度。
“从2012年开始,乘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将延伸到进口汽车,并加强对国产和进口汽车的测评和评价标准。”苏波称。这一说法出现在《规划》中“2012年开始逐步对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产、进口汽车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而该政策也是首次将进口车纳入到节能管理范围内。
对于节能汽车的推广,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也强调,“节能汽车是指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以后再使用‘节能汽车’这个词就要更慎重,要看车辆是不是能够达到或者优于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值。”
“现在已经把汽车燃料消耗量的统计数值‘公告天下’,后续要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对超标车进行管理。”陈建国说,“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节能汽车就谈不上真正的普及和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能首次落地
《规划》还提到,要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并明确提出,“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新能源汽车产能”。
这也意味着未来各大车企筹划新产能,必须上马新能源汽车。从近期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产能扩充计划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影子已经若隐若现。
“这是非常得力的一条措施,当然需要有具体的细则出台,包括鼓励措施。”陈建国表示。
此外,苏波还解读称,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他解释称,自主创新能力不是简单地针对国有或者中国本土企业,而是在中国所有的本地企业都要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
“国内企业要拥有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使用、转让和处置的能力,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通过合资合作,共同占领汽车技术的至高点。”苏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