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轿车今年盈利目标不变。集团销量今年一定会增长15%,我心里有数,销售额今年至少增加200个亿,利税新增30个亿,销量新增10万辆以上。”虽然祁玉民为中华轿车准备的“子弹”已经足够多,但在行业发展整体减速,尤其是自主品牌销量增长普遍“开倒车”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中华轿车年内扭亏为盈的重任并不轻松。
中汽协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占乘用车整体销量的比重从2010年的45.6%下降到今年1-5月份的41.9%,轿车从2011年的30.9%下降到今年1-5月份的27.5%。
支撑祁玉民对华晨集团销量做出乐观判断的依据有四:第一,中华轿车品类丰富,产品结构已经明显优化;第二,专用车、改装车业务增长强劲,上半年增幅已达50%;第三,大客户业务拉动,上半年增幅甚至高达109%;第四,出口业务预计年内将增长超过30%。
“大中华”项目延期
“大客户我们自己开发,今年(公司管理层)都有指标,我个人是1300辆,我们138个干部,如果不完成指标,立即下岗,只发固定工资。”虽然在销量预期上,祁玉民仍表现得相对乐观,但在自主品牌普遍面临的合资品牌低价抢份额的挑战下,祁玉民坦言要实现上述增长目标并非易事。
从中长期来看,已经就任华晨集团董事长兼总裁6年多的祁玉民,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规划中华品牌的未来——即在今年实现中华轿车扭亏为盈的阶段性目标以后,如何通过品质改善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尤其是占领合资品牌完全垄断的中、高端乘用车市场。
为此,祁玉民开出了两剂“药方”,首先是产品线往上走,依托宝马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打造全新“大中华”;其次是跟进服务,华晨不久前发布的中华“三心服务品牌”(贴心、放心和随心),意在率先在售后服务方面向合资品牌“看齐”。
而在“大中华”项目推进上,为了将产品做到最佳,祁玉民修改了新车投放的既定时间表——将“大中华”轿车量产时间推迟到2014年以后。
2009年7月,祁玉民曾首度向媒体披露,华晨汽车将花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打造出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高级轿车,定位C级车,采用全新技术平台,新车暂定名为“新中华”。
不过,直到今年北京车展,华晨“大中华”概念车才姗姗来迟。而祁玉民在上周接受记者采访时终于确认,“大中华”轿车投放时间已经推迟到2014年以后。记者从华晨集团内部了解到,华晨已经同其合资伙伴宝马商定,将老款的5系轿车平台转让给华晨,以便为后者在此基础上生产全新的“大中华”(即规划中的中华7系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