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及采购层面的某些基层管理人员,则会在企业零部件采购过程中玩弄手段。
“比如,一批采购指标完全合格的零部件,像皮革坐垫或者车用灯具,在完成正规采购后,入库过程中可能会有人故意用刀子将其中一些原料划破,或将部分车用灯具线路破坏,致使企业在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时,这些零部件因为不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合格率,即存在质量隐患而遭弃用或者批量封存。这样,这些人就可以再借用各种手段低价将之倒出,并以原厂配件的形式高价倒卖给4S店,匹配整车的售后保养,以此渔利。”
除此之外,另一种渔利行为,则直接造成巨额资产流失。
据皖北一家不愿具名的4S经销商老板徐总向记者回忆,10年前他刚进入汽车营销领域时,虽然市场红火,但并不知道怎样迅速积累财富,“当时只想小富即安”,他说,但是后来某些人迅速致富的方式使他震惊。
他说:“其中一个朋友曾经代理过一汽青岛这个重卡品牌。由于有段时间全国重卡厂家竞争激烈,一汽青岛等极力给经销商压货,而卡车压货一般是以协议的形式要求经销商卖车后付款,或者卖了部分车再给钱。结果不少经销商在压了一批债后,即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做假账,相继以企业销售不畅,或卖出的车遭受恶意诈骗,收不回本钱,宣布破产。
“厂家当然不相信,于是三番两次的派人来实地考察,这些经销商对于一汽青岛的这些考察员,除了每个人动辄数十万现金(贿赂)之外,还会竭尽所能,周到招待。总之,这些成本还是远远低于压货所得。于是,一汽青岛考察人士回去都会报告这家经销商确实破产,常此以往,一汽青岛最终对这类压货和欠账也只能不了了之。”
徐最终说:“汽车行业潜规则很多,但无论是乘用车渠道还是对商用车经销商而言,一汽大众的渠道洗钱方式,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和技术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