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目前,中国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71家(按集团统计77家)、摩托车120家、专用车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5家。在这1000余家企业中,有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其生存十分困难,更谈不上盈利。
但此前,中国汽车行业退出机制并不健全,这批“零产量”企业既无法淘汰,又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无法正常生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靠倒卖产品合格证维持生存。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政策无形中促进了倒卖资质”。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曾表示,有些企业根本没有产品,甚至工厂都已经完全停止了生产,连员工都没有,但是因为有目录,就变成了一个既值钱又短缺的资源,这种现象很不正常。
张志勇坦陈,兼并重组的过程已经被某些人所利用,兼并重组不再是那些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的整车生产企业的事情,同时也演变成为了一个生产资质买卖的过程。很多拥有资质的企业,漫天要价,使得兼并重组无法进行,“这种资质形成的重组障碍正在阻碍中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西南证券汽车分析师刘峰坦陈,一些拥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实际上既不投入研发又以低层次的方式生产和采购原材料,致使成本非常低,而产品质量也非常差。其低价策略严重伤害了负责任车企的生存空间。此外,一些拥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在自己不具备研发能力的情况下,沦为其他企业的代工厂,但生产的产品质量却无法保障。
在这一背景之下,工信部决定,废除生产资质“终身制”,建立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加速兼并重组
《通知》中明确,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对于已经破产或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注销其《公告》;对于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实行为期2年的特别公示管理(新建企业除外),要求其整改、尽快满足准入条件。特别公示期间,不受理有关企业的新产品申报。
特别公示期满后,未申请准入条件考核或考核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公告》,且不得办理更名、迁址等基本情况变更手续。其中,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是指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的生产企业。
刘峰认为,该《通知》的发布和实施,将打破长久以来汽车行业备受诟病的生产资质“终身制”,可以促进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完善汽车投融资管理。
张志勇则表示,此时出台这一措施已经有些滞后,并不是最好的时候。目前中国车市已经进入低速发展期,想要扩张生产、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数量正在减少,其热情也在下降。
“对于急于获取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目前的新政可以加快兼并重组。”张志勇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些落后车企生产资质的注销,未来闲置整车资质“壳资源”的争夺战必将愈演愈烈,车企的扩张成本也将随之提高。
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清理过一次整车企业生产名录,注销了120多家企业的生产资格,未来,围绕已经为数不多的闲置整车资质的争夺必会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