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布在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比,《规划》中所阐述的发展目标、重大行动和重大政策等内容可在前者中悉数找到。但此《规划》非彼“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个字赋予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太多的内涵。
《规划》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篇幅虽短,但对“重大行动”、“重大政策”的强调显示出其明确的指向性。多项给力政策的提出,为尚处在产业化发展初期、市场化仍在培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重大行动”有利于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规划》从创新能力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三个角度提出了“重大行动”的前进方向。并明确提出,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建立全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突破产业化过程中的车身材料及结构轻量化等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这些无一不为新能源汽车实现技术突破指明了方向。“改善产品是生产者的主要责任,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品改善、消费者认可并形成真正的市场前,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十分必要的。”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在续航性能、安全质量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这正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市场化的切实障碍,其中技术的突破显得尤为关键。
“推进”、“建立”、“突破”、“加大力度”,《规划》中的“重大行动”着眼于技术突破,政策的天平更多地向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倾斜,未来国家势必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强调的侧重点,则更多的倾向于扶持基地、平台建设,整合产业形成技术联盟等。
“技术平台可以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便利,除此之外,国家也更期望促成产业内部达成一致,进而推动企业在电池、关键零部件、材料等方面实现突破。”业内专家表示。
专家普遍认为,在新能源汽车进入真正的商业推广之前,政府在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以及直接的创新资金支持,必将有利于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早日实现整车、电池以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产业化推广将加速市场形成
“稳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加强综合评价,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能源汽车整车租赁、电池租赁以及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完善的市场推广体系”,这是《规划》为新能源汽车进行产业化推广制定的方略。
从公共到私人,从基础设施到商业模式,“市场”的味道颇为浓厚,产业化推广的目的直指加速对市场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