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汽配观点

曾庆洪:汽车企业应当承担五大社会责任

发布日期:2012-12-27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2060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曾庆洪:汽车企业应当承担五大社会责任
      2012年12月20日,第五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暨第二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发布会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在发布会上发言,他表示,汽车给社会带来了环保、安全、节能等社会问题,作为汽车企业,应当承担节能、环保、安全、交通堵塞、就业等社会责任。以下为曾庆洪发言全文。

      刚才听了很多专家、领导以及中国移动的发言,深受启发,也很受鼓舞。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就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汽车的和谐社会》我想谈一点体会。

      我们的汽车社会,大家知道所谓的汽车社会按照国外的定义就是100个家庭有20辆车就进入汽车社会了。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15亿汽车的保有量,可以说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了。但是作为汽车社会带来了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环保、安全、节能等等社会问题。作为企业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我想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就是节能。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大部分石油是靠进口的,去年我们中国整个国家原油进口4.64亿吨,其中汽车已经占了2.6了,也就是大大超过50%了。按照BP(音)调查报告,可能世界50年以后将会没有油可用。那作为汽车行业就有责任降低油耗作节能汽车,也就是新能源汽车。这次我到国外看了一个厂家,他们传统汽车油耗已经可以降低30%,也就是说大家所开的传统汽车可以节约用油30%,去年七月份这个产品已经上市了。所以节能汽车今后也是发展方向。

      第二就是环保。大家知道我们用2.6亿吨消耗的原油相当于7亿吨二氧化碳,现在国家标准是每公里200克的排放量,日本是140克、欧洲也是140克,中国是每公里的排放量是200克,这样算我们已经有了7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汽车行业更要提供低排放的或者是环保汽车,我想这个路线大家也很明确。比如我们混合动力在全球已经有400万辆了,油耗下降了30%,包括传奇,我想在这个方向上汽车企业应该承担环保的责任。

      第三就是安全。我们去年交通死亡人数是6.2万人,2010年是10.9万人,我们的事故死亡率是27%,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不到,也就是说我们的安全问题是全球最严重的。那作为企业我们如何生产更安全的汽车,包括我们的安全设施、交通设施,包括我们国民的安全意识也是我们大的课题。

      第四就是交通堵塞。按照全球的标准,每公里只能承受270辆车,比如深圳有6800辆车,已经达到每公里320辆车,也就是说已经完全超过了这个线,我想北京也不例外,北京的堵车大家深有感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说中国的城市迟早要限排,结果广州限排了,再这样下去可能会出现交通的问题,我想堵车关键还是要我们如何加强管理以及我们使用观念的转变,包括我们的管理设施的停车场、交通设施的管理等等。我想作为我们这么一个汽车厂家,也更有责任把我们的车生产得更适应市场。所以我相信中国未来五年也会像欧洲、美国一样,大部分的车都是小型车或者是轻量化的车,没有必要都开大型的车,我相信以后的汽车都会像单车一样,可能只有两三万一辆。

      最后,作为广汽集团是国内按销售收入的话我们是前四家、按销量我们是前五家,我们交税去年230亿,美国、日本最受尊敬的企业以什么为准?有一个硬性的指标就是交税是多少,这就是一个量的衡量。其次就是就业,我们广汽现在5万人,专门搞销售的20万人,配套的有40万人,也就是说我现在有65万人的就业,这就是社会责任。当然,我们在慈善、教育、环保、医疗方面,广汽每年都会履行我们的责任。今年扶贫新农村方面我们就赞助了四个亿,这五年来我们在教育、环保上投入了3.5亿,亚运会我们赞助了6个多亿,企业就是要就业,就是要创造社会效益。

      我相信广汽跟大家一样,为了中国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家园,我们愿意跟在座的各位企业一同履行我们的责任。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