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摩配行业如何做到风景这边独好的状况?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温州市汽摩配行业协会会长、中国瑞立集团董事长张晓平先生。
赢在转折点
“2009年,我们汽摩配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与我们行业企业见识早,出手快,各种措施应对到位,特别是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扶助密不可分,可以说,行业赢在了转折点。”张晓平说。
2008年5月开始,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税率下降,人民币加速升值,我市汽摩配行业也开始感受到压力,具体表现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全行业生产销售的增速下滑。由于温州汽摩配产品的市场主要由国内配套市场、国内维修市场和国际市场等三大市场构成,其中20%左右与国内近百家整车厂配套,60%左右供应国内售后市场,近20%出口,所以那些主要依赖出口的汽摩配企业首先感受到市场的变化。于是,汽摩配行业企业开始积极应对。
张晓平认为,温州汽摩配行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的时间比较早,企业相应地都有一定程度的资本原始积累,所以抗风险的能力普遍增强。同时,由于有较多的海外业务经验,所以对世界和国内的形势有了一个比较准确和及时的认识。另外,由于汽摩配市场分散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分散,这一点在金融风暴里显得尤为可贵。国内市场的相对稳固,为整个行业的稳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危机面前,我市的汽摩配企业纷纷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定位,各出对策。如有加速技术改造的、加大科技创新的、对接新能源新产品的、开拓国际空白市场的、开辟国内市场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目的只有一个,抗危机,拓市场,保增长,增效益。
“特别是国家出台4万亿拉动内需计划、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和措施,让温州的汽摩配企业订单不断。”张晓平说。从2009年3月开始,我市的汽摩配产销逐渐恢复到2008年同期的水平,并在不久出现了迅速增长的态势。
机会大于挑战
张晓平对于此次金融风暴对温州汽摩配行业的影响归结为一句话:“机会大于挑战“。张晓平认为,国际经济危机尚未过去,面对其挑战,温州的汽摩配行业依然要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
由于国际汽车业不景气,不断有先进的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进入市场流动。温州汽摩配企业快速捕捉到了这一提升自身的难得机遇。张晓平说,“找准时机,及时出手,可以用比以往少得多的资金,购买到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及资产,同时还可以招募到更多的精英人士。”
2009年11月,由瑞立控股的瑞立香港国际控股公司(SIH)开始运营了,这是瑞立与世界知名品牌瓦布克公司前高管团队的合资公司,为构建瑞立全球的营销网络奠定了基础。瑞立与之合资合作,利用他们的国际营销网络,快速全面对接国际市场,既引进了先进技术,改进产品质量,又拓展了国际营销网络。抓住这样机会的并不止瑞立,温州冠盛集团的战略考虑与瑞立集团如出一辙。作为一家6年前就在美国设立销售网络的企业,他们在危机面前选择了进一步扩大销售网络的做法,而且利用美国大量裁员的时机招纳当地优秀的销售人才。
张晓平说,金融风暴使得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得不开放技术转让,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迅速承接世界汽车技术的转移,购买先进技术,结合自己的经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
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汽摩配是我市的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尽管面临危机,近年来还是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从做大做强我市传统支柱产业的目的出发,汽摩配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09年,我市原则通过了《温州汽摩配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这让我市的汽摩配从业者们欢欣鼓舞。根据方案,我市将坚持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原则,鼓励引进整车生产,扩大汽摩配零部件生产,引导产品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延伸配套产业链,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力争成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今后3年,我市将重点规划整车生产、关键零部件生产、一般零部件生产、平台建设等四大类48个项目。另外,市政府每年还将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汽摩配行业做强做大。温州汽摩配将在2010年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其实,我们已经先期开展了实施方案。”张晓平说。他指的是坐落于瓯海城市商务中心区的“温州汽摩配国际经贸大厦”项目。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汽摩配协会牵头组织,有83家汽摩配企业参与的该项目已经被纳入了“汽摩配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重点推进项目,目前进展顺利。
张晓平认为,今年,温州汽摩配行业应加快转型升级,落实好“温州汽摩配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同时把握浙江省经信委将“温州汽摩配”列入省级区域品牌基地建设计划的契机,开展包括注册区域品牌商标、筹划在匈牙利建设“中国温州汽摩配(欧洲)展示营销中心”、与美国得克萨斯州汽摩配集群进行对接等系列活动,打响温州汽摩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