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辞任华晨宝马 戴雷或转投英菲尼迪

发布日期:2013-03-2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13454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辞任华晨宝马 戴雷或转投英菲尼迪
      从戴雷的角度,在他任职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期间,作为国产与进口产品的市场策略、营销资源总协调人,有充分的权限调度宝马(中国)与华晨宝马两个独立公司的市场营销资源,以确保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保住市场份额,进而实现对竞争对手的围攻。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强项可以在公司战略层面弥补英菲尼迪的先天不足。
 
      戴雷的新挑战
 
      但业界也同样担心,组织架构更严谨的宝马为戴雷“镀上”的“光环”是否能在英菲尼迪发挥同样的作用。
 
      “宝马在华取得的骄人业绩,并非戴雷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以史登科为首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英菲尼迪目前在中国市场的情况与十年前宝马在华的情况有些相似,进口车价格居高不下,市场对产品接受程度低。
 
      去年,日系车在华集体遭遇品牌危机,有着全球背景、尽力与日本企业撇开关系的英菲尼迪并未能幸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每月公布的经销商库存调查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份起,英菲尼迪经销商的库存系数一度逼近8.17,居高不下的库存系数一直持续到今年初。按照国际惯例,库存系数在1.5左右为正常水平。
 
      一位英菲尼迪经销商私下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去年赔了3000多万元。主力车型销量不佳令经销商十分失望,英菲尼迪希望能够撬动大众化消费市场的车型——M级长轴距版轿车,去年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国内绝大多数英菲尼迪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
 
      官方数据显示,英菲尼迪2012年全球销量约为16万辆,其中在中国市场销量约为1.6万辆,同比下滑16%,2011年英菲尼迪在华销量19075辆。
 
      十年本土化国产策略的不断推进,让宝马在中国市场打开了新的天地,从目前的迹象看,英菲尼迪希望采取同样策略。
 
      但业界对未来英菲尼迪国产化之路能否顺利推进表示担忧。业内人士认为,在品牌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如果单纯为了降低价格而国产,反而容易自损豪华车的高端品牌形象。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雷克萨斯,这个目前在华销量已经逼近7万辆的丰田旗下的豪华车品牌,迟迟没有拿出在华国产的计划,虽然无论从体量还是品牌成熟度来说,国产的时机已愈加成熟,但在丰田看来,雷克萨斯国产的市场风险仍然不小。
 
      与之相比,英菲尼迪在中国市场还是一个尚无广泛“群众基础”的小众品牌,虽然按照英菲尼迪的扩张计划,2017年其在全球的销量能提高至50万辆,其中在华年销量为20万辆。但是,要想在短短几年内从小众品牌完成大众化产品的转变,英菲尼迪中国的高管团队压力并不小。
 «    1    2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