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新增业务的增长。”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表示,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相关的业务已占博世2012年在中国业务的66%。事实上,随着中国汽车行业升级换代,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纷纷进入转型升级期,由于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并没有跟上自主品牌汽车升级的脚步,在新一轮竞争中,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逐步吞没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势力范围。
过去10年,博世在中国实现了25%的年复合增长率,其中仅2012年销售额就达417亿元,占据其全球销售额的10%。目前,中国已成为博世海外第二大市场。
“TRW在中国的增长速度,远高于1994年时的预期。”近日,汽车安全产品系统开发供应巨头美国TRW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中国业务的迅猛发展,TRW每一年都要追加投资,以使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去年,中国业务已经占到该企业全球业务的15%。
集体进入扩容期的还包括法国汽车零部件巨头法雷奥。去年法雷奥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突破100亿元,占该企业全球销售额10%,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还将翻番,届时中国将成为其最大的海外市场。
与高增长相对应的是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进入了新一轮投资高峰期。TRW今年计划对中国市场投资超2亿美元,超过TRW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投资额。博世也计划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投资,仅2013年就计划在汽车技术、售后市场等方面增加30亿元左右投资。而采埃孚则计划今年在中国再投产两个生产基地。
“外资零部件企业普遍出现两位数的增长,主要是依托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升级,和全球同步开发的车型越来越多。”盖世汽车网首席执行官陈文凯表示。如上汽荣威一开始就打出了中高级车定位,其在零部件体系的构建上,与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共用供应商;而志在开发高端公务车市场的一汽红旗H7,其内饰全部由江森自控位于吉林省的两家合资工厂负责设计开发。
借助中国消费升级对外资汽车零部件的需求,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保持原有高端产品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低成本的产品,不断向中低端市场扩张。去年,法雷奥在中国市场的订单量占其总订单量的18%,而销售额则仅占集团总销售额的10%,主要原因是其在中国“放低身价”,开发了满足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
正是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的这一策略,使其在中国汽车行业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据了解,目前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核心技术领域掌控90%以上份额外,汽车内饰、车灯等非核心零部件领域,外资的比例也在进一步提高。而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只能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争取市场份额。
由于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率先在中国实现了规模化,本土企业赶超的难度已很大。业内人士表示,如某一项技术被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掌控,在没有竞争对手之前,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会保持高额利润,而一旦有竞争者进入,则通过大幅降价来应对挑战。未来,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更多承担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二级供应商角色。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表示,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并没有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而一起取得长足进步,其关键原因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不重视技术力量的投入,许多企业把汽车相关技术的发展看得过于简单、容易,这其实也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认识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