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邱宝昌认为,很多销售、维修、保养上的问题是销售商的责任,法律上是4S店负责,但更深层次是由于《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制约,所以销售者和制造者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和合理。
行业怪象层出不穷
北京一家比亚迪4S店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厂家和销售商之间的合同是一年一签,但由于场地租金、人工成本、建设成本等费用居高不下,4S店近年来的投入大幅上升。但是为了维持经营权,确保利润,销售商大多也只能接受厂家的销售和维修任务。这种看上去不尽合理的关系,加大了4S店的经营压力,降低了利润空间。
记者调查发现,厂家为维护自身品牌形象,在投资、运营、宣传等方面对4S店要求苛刻,仅建店一项,前期投入至少在千万元以上;一些4S店为迎合厂家和扩大市场销售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建店形象标准,于是便出现了诸多“豪华4S店”,这些成本最后都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此外,盲目扩张导致4S店同城同质现象严重,如南昌市区几大日系品牌4S店均在3、4家以上,同一品牌互相争夺客户,业内竞争更加激烈。
在消费者眼中,4S店一直是品质和管理的代名词,然而激烈竞争却导致4S店严格的管理体系漏洞频出。一位知名品牌4S店销售经理向记者透露,这两年4S店员工收入水平基本没太增长,一般技术工人每月工资不会超过3000元,而且汽车销售、维修行业人员流动特别频繁,为了留住员工,一些员工的违规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媒体不曝光、厂家不责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