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此前不再鼓励的汽车整车制造作为西部各省(区、市)鼓励类项目:如果在22个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建设总装厂,国外整车企业将可获所得税减免和进口生产设备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
受此影响,跨国车企在中国扩产选择中西部布局成为一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4月至今年1月,数十家车企已向中西部投资超340亿元用于扩张产能。
由于跨国车企的扩产行动过于密集,由此引发业界关于未来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担忧。一项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汽车企业产能将达到3250万辆,较2012年中国汽车销量多出了1350万辆。
全球汽车业重心加速转移
跨国汽车制造商一边在欧美关闭工厂,一边在中国大肆扩产,显然这是为了迎合市场的转变。《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这些行动是10年前开始的一个更广泛的全球汽车业版图重构过程的一部分。
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大部分的汽车都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生产的。澳大利亚曾经是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加大生产规模的第二个生产地。日本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但在安倍政府上任前,日元一直走强,由此逼迫本国车企不得不将产能向国外转移。日本日益老龄化和不断减少的人口也令日本的汽车销售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现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快速和可持续增长的机会,也触发了这次转变。随着新的汽车生产中心在这些新兴市场崛起,欧洲和日本等竞争力较弱的地区逐渐衰落。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以销量计最大的汽车市场。2012年,中国生产了1900万辆汽车,比美国多出900万辆,是德国、法国和英国产量总和的两倍还多。
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在争夺汽车企业的竞争中已经败退,只有美国保持着一定竞争力。其中关键在于美国车企通过金融危机后的重组,已使得劳动力成本大幅降低。不过,仅仅只有美国显然无法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竞争,汽车业重心向后者转移趋势不可逆转。
观 察
“中国威胁论”受重视
过去跨国车企只会关注中国车企海外扩张进展,不过,随着汽车产业重心的加速转移,未来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威胁,即其他国际车企将中国变为出口基地引发的激烈竞争。可以预计,汽车业的“中国威胁论”将日益受关注。
随着各跨国汽车企业加速在中国扩产,中国汽车产能过剩很可能无法避免。另一方面,跨国车企自身忙于扩产,但中国车市并不是毫无风险。一旦中国经济出现波动,庞大的产能与实际需求之间鸿沟将如何应对?出口可能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