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产业链较长,对GDP和就业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汽车产业一直都是地方政府的 “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有汽车制造工业。中投顾问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汽车产业园区数量最多的国家。”
不过,国内汽车产业园基本都将目标着眼于整车企业引进,存在“同质化”的趋势。不过,近日在浙江桐乡市的两项汽车投资项目,显示出地方政府发展汽车产业的新趋势。
6月8日,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与浙江桐乡市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公司的相关零部件生产业务将落户桐乡,同时发展汽车改装业务。此外,香港隆翠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隆翠)和美国GBDG共同投资的房车生产项目也落户桐乡。
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寻求错位化竞争或将成为地方政府发展汽车产业的新方向。
地方汽车投资热潮涌动
日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高峰论坛表示,将把重庆打造成为 “中国的底特律”,2015年重庆汽车产销量将达到300万辆以上。
在重庆提出“中国底特律”的口号之后,与其毗邻的成都市也表示,到2020年,成都将培育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等一批百亿企业集群,形成汽车整车、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汽车贸易四大千亿产业支柱。
各地政府纷纷投资汽车产业,源于汽车产业带来的高回报,以及对经济和就业的有效拉动。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贡献了GDP的6.13%,直接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以上。汽车行业税收950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13%。
为享受汽车产业带来的红利,各地政府纷纷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车企入驻投资,各地汽车产业园遍地开花。已有汽车产业基础的城市,希望通过“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上下游制造业,并将汽车产业下延至所在区县;一些工业薄弱的城市,甚至不具备汽车工业发展基础的城市,也希望通过引入汽车产业增加地方财税,改变经济结构。
“这种盲目的招商引资,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让各地政府之间恶性竞争,造成汽车产业规划的无序化。”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表示。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为例,为吸引华泰、奇瑞等企业投资入驻,当地政府不惜采取以资源换投资的方式,但整车企业的开工情况并未达到当地政府的预期。贵州省六盘水市引入的“青年 汽车”项目,由于落实情况未达到预期,而被当地相关部门认为是“投资者缺乏诚信,只是利用园区优惠政策大搞‘圈地运动’或‘圈资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