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动态

长安自主研发新一代清洁高效直喷稀燃发动机

发布日期:2011-06-14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767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 长安自主研发新一代清洁高效直喷稀燃发动机

在能源和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当务之急,国内车企诸强纷纷在近期推出各自特色的低碳车型。近日,从长安汽车公司传出消息:由该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一代清洁高效直喷稀燃发动机——智能复合燃烧直喷发动机(ICCS)日前点火成功。
  高集成技术让发动机排放坐四望五
   据介绍,该发动机是在长安D20发动机的基础上成功集成应用了包括双可变气门正时(DVVT)、两级可变气门升程(VVL)、内部和外部废气再循环(i-EGR和e-EGR)、燃油缸内直喷(GDI)、稀薄燃烧、CAI燃烧及低摩擦技术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汽油机主流先进节油技术,是目前高新技术最密集型的一款发动机。
  高集成的先进技术使得该款发动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发动机”。据了解,该发动机的初步性能显示,其怠速油耗相对基础机可降低30%以上,部分负荷油耗相对降低23%以上,低端扭矩(2000rpm)可提升10%,最大功率与该发动机的基础机型相当。搭载该发动机的整车(整备质量1.3吨左右)热机NEDC循环油耗相对基础车降低23%,远低于国家三阶段油耗标准中对应的油耗限值。同时,整车还满足国四排放标准,且具有升级到满足国五排放的潜力。
   四大复合技术优化组合四种燃烧模式
  长安汽车公司ICCS发动机开发项目负责人,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詹樟松博士介绍,ICCS发动机是一款技术集成度和技术复杂度极高,开发难度极大的先进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基于DVVT,VVL,GDI和EGR等诸多先进技术,通过复合控制、复合燃烧、复合EGR、复合喷射的四大复合控制功能的耦合实现了分层稀薄燃烧、CAI燃烧、EGR稀释燃烧以及传统当量比燃烧四种燃烧模式的优化组合和平顺过渡,在发动机运行MAP的不同工况区域采用不同的燃烧模式,确保发动机在每个工况区域都工作在低损失,高效率的节能燃烧模式下,保证了发动机低油耗,低排放,高动力性输出的优异性能。
  开发如此高技术复杂程度的动力总成,离不开长安汽车强大的独立自主研发能力。据了解,长安汽车基于先进的CAPT-PDS动力总成研发流程,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集数字化设计-CAE分析优化-样件/样机试制-试验验证各环节于一体的动力总成闭环开发的研发能力和体系。其中,长安汽车搭建的全球化数字式开发平台,配备了先进的设计分析软件、图形工作站和服务器,能够实现长安汽车四国八地研发中心资源的同步共享,是国内首家实现全球同步设计的汽车企业;CAE分析优化能够完成发动机性能仿真分析、整车传动系统匹配、动力性经济性分析、缸内燃烧、冷却水套、进排气系统CFD分析、发动机NVH分析、零部件、总成有限元及动力学分析、配气机构动力学、运动学分析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分析等诸多工作内容,能够从结构到性能确保动力总成系统的精准设计开发;在试验验证开发方面,目前已经拥有发动机,整车及道路试验设备150余台套,具备完善的发动机气道开发、燃烧开发、欧Ⅳ、欧Ⅴ排放匹配开发、发动机机械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开发及发动机NVH试验开发等能力。
  正是依赖于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后盾,ICCS项目组经在短短的九个多月时间内,就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高等诸多问题,出色地完成了从发动机设计、样件制作、发动机装配到样机点火调试等一系列工作,并最终成功点火,实现了高效清洁燃烧的预期目的。目前,ICCS发动机已申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依托“五国九地”进行全球研发
  长安汽车被行业誉为“绿色出行专家”和“低碳经济模式积极践行者”。作为国内四大汽车企业之一,长安汽车每年用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超过总销售额的4.5%,已形成了以“五国九地”研发中心为依托,以人才战略为基础的全球研发格局。目前,长安汽车有6位专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名单,有71名海外专家,300多名资深技术骨干,科研工作者总数超过3000人,企业研发能力在国家研发中心能力排名中居行业第一。
  得益于优秀的人才队伍,长安汽车近年来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此前,奔奔MINI搭载的长安C10发动机就已经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ICCS发动机的成功研发,进一步加速了长安汽车在自主发动机创新领域的进程。长安汽车目前生产的发动机中有80%在1.0L排量以下。在2012年以前,企业还计划投入70亿元建设国内最大的绿色小排量发动机基地,预计总产能将达到150万台。从传统汽车节能规划来看,长安汽车制定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蓝图:在现阶段基础上,到2012年,产品平均油耗将低15%;到2015年,再降低20%;到2019年,再降低30%。
  “民族汽车工业想要更好、更快地发展,不能仅仅通过引进技术和海外合作,更重要的是让自主创新技术有更多施展的机会。”詹樟松认为,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将是发动机工业,甚至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之本。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