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包括汽车在内的很多高端产业,普遍都在搞全球供应链。国内汽车行业中日系、德系、美系等没有一个系列100%采用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举例说,比如日本丰田公司,正常情况下他们为了避免产品积压降低物流成本,一直采用非常经济的“零库存”生产方式,可一旦物流体系出现问题,对国际市场都有影响。比如长春一汽,相当一部分生产线实际是组装线,一些关键的部件都是由日本大公司总部提供,例如一些高档汽车的电脑自动化系统,都是日本大公司掌控着核心的零部件。
专家认为,这种影响不仅是对我国个别企业的影响,对整个产业链条都将带来一系列深远影响。宋冬林分析说,比如说国内的汽车生产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一些重要零部件不能及时提供,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整个生产计划都要被打乱,地震本身导致日本一些工厂失去生产能力,国内企业正常的供货节奏被打乱,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都会产生连锁反映。
——突破“技术瓶颈”加强自主零部件体系建设
“日本作为生产技术研发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大国,一直以来始终掌控着一些高端零配件的生产,实际就是掌控着核心技术。”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俊江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在一些高端产业上表现尤为明显,建议我国应从日本强地震中反观自身,下一步应重点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上再下功夫,不断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家认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汽车大国,下一步必须加大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力度,加强自身零部件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国内汽车产业自给率,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说,我国有很多日本合资的汽车企业,整体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只有60%左右,30%以上的零部件需要从日本进口,包括德国一些企业,有些零部件也要从日本采购。“我国更多的汽车企业实际上做的都是组装环节,国外零部件供应一旦难以持续,势必会对企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他说:“汽车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自身的腰杆也就挺不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能叫汽车大国,而不敢说自己已经是汽车强国。”
事实上,日本汽车业为防止核心技术被窃取,长期在本岛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研发中心和核心部件生产工厂,为全球的合资和独资企业配套,利益和技术高度内循环,这也为中国的汽车产业提出警示。专家们认为,日本几个大的汽车厂商,手中掌握的就是核心技术,甚至一个小旅行袋装的东西就能供给我们一个企业一季度的生产。宋冬林介绍说,人家手中的东西才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我国的汽车产业要自主创新,今后尤其应该在汽车零配件高端研发上加大投入。
我国在某些关键零配件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其中也有体制性因素。从国外经验看,在一些高端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上,基本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而我国相关产业一方面起步晚、实力弱,另一方面也缺乏长远发展意识,不愿意在技术研发上下大力气投入。宋冬林等专家认为,在我国很多产业都存在这种情况,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投不起,国家的科研课题往往还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轨,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只能依赖国外技术生存,成为别人的生产车间。建议今后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尽快理顺我国科研体制,实现课题设置与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全面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