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配业源自威海路
旧时的威海路(解放前称威海卫路)是一条以“卖旧货”出名的马路,就如从前的虬江路一样。在制造业落后的旧中国,汽车配件的最初来源是以拆旧车为主,以后才是仿制。前店后工厂,是当时威海路汽配街形成的最初模式。可以说,旧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就源自威海路。
1923年,威海路上出现了第一家专营汽车配件的经销商——利华五金。从此,逐渐形成了威海路的专业特色。汽配街发展了,就不仅仅是卖配件,而且是“产、销、修、配融为一体”的一条街。上海汽车电机厂著名的“地球牌”点火线圈就诞生在这条街上。到了上世纪30年代,威海路的汽配商店一条街已经形成。不过,当时虽然已经有了修理行、轮胎行、汽配厂等,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主营项目。后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下,才逐步形成了以营销配件为特征的一条街,而那些转行出去的又形成了配件制造和汽车修理行业。
又过了些年头,随着国外进口车大量涌入上海(当时,上海最多时拥有8580辆汽车,为全国之最),外国汽车经销商也日益增多。他们不仅在威海路上设店,而且还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福照路(今延安中路)上抢摊开业。上海当时已有170多家商店专营新配件,130多家专卖旧配件。到1949年,上海已有18家专营汽车贸易的外国洋行。所谓新货业大都是开设在福照路上的汽车材料商行,资源由外商(洋行)控制。自然,卖新车的商行也大都在此。所谓旧货业,大都是开设在威海卫路上的汽车五金(拆配)号。旧时称“旧货鬼”,大多是从拆旧车起家的。
杨福兴打铁铺:上海最早的汽配生产企业
《上海汽车配件流通志》主编张继周先生说,上海最早从事汽车配件生产的要数1912年的杨福兴打铁铺,他们的产品从锻打马车钢板弹簧到制造汽车钢板弹簧。而杨福兴打铁铺就是上海汽车底盘厂的前身(现在的汇众公司)。再如,从前的利威汽车公司(位于威海路附近),即解放后上海汽车厂的前身。这样的历史遗迹,在威海路上随时可拈上几处。张先生说,尽管这条街的街貌变化很大,但毕竟旧时的痕迹尚未完全褪尽,还能唤起不少老上海的许多回忆。
这是中国汽配历史的源头——
1912年宝昌汽车材料厂原以修理马车、人力车为主,1914年兼营汽车零件修配,后来发展成制造汽车活塞的大厂。
1912年美商“龙飞车行”开业之后,威海路陆续出现了汽车修理、配件制造、汽车拆配等行当。
1923年威海路出现了郑兴泰汽车材料厂,生产汽车配件,后来生产汽车齿轮……
到上个世纪30年代,威海路已有了30多家汽车拆配业商店,还有汽车修理行、轮胎行及生产配件的工厂。
日本有一条阿西门的街,演绎的是日本汽车业草创时期的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我想,威海路的故事同样是精彩的,而且更具历史的厚度,它是近代中国经济、商贸史上一朵绚丽的浪花,有其浓郁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文化魅力。小说《汽车城》的主人公就出生在威海路上,这是很有意味的设计,这说明作者对威海路的深刻了解。至今在威海路上还能找到一些一家三代从事过汽配业的人。上海市威海汽配商厦的王先生就告诉我,他家就是三代人从事汽配行档的。68届初中毕业的王先生从1982年开始干汽配,目睹了威海路的变化。他说,汽车放开(以前是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的生产资料)是从汽车配件开始的。现在的威海路325号(上海电视台)原是上海市汽车配件修配厂,即今天威海汽配商厦的前身,专门从事汽车配件的修理。早些年生意兴隆,100来个人一年仅修理产值就达上千万元。而从20世纪80年代初汽车放开后,汽配修理业开始衰落,到90年代已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改为经营汽配业为主了。
威海路寸土寸金,是商家必争之地。这里的门面每平方米要卖15万元,花100万元盘个门面是常有的事。一位专做汽车皮带生意的店主说,不要小看我这几平方米的破铺面,外面我还有一个大仓库,这个柜台仅仅是接生意的。许多人都以能在威海路开门面作为一种身价的体现。
威海路将展露新的面容
近年来,上海汽车汽配商厦、上海绅士汽车商厦,每家都聚集了几十家商户,生意红火,仅威海路880号的静安汽车配件交易市场内就有55家商户(现已拆迁)。这里几乎浓缩了中国汽配流通业的全部。
由于威海路地处通往市政府大厦的交通要道,且铺面陈旧,车辆拥挤,己列入市政改造规划之中,因此这条汽配街不久将会消失。
近年来,这里建起了上视大厦、超五星级宾馆(四季酒店)、招商大厦和上汽大厦等,街市景观已大为改善,还将会出现超标准的“中开城市之光”商住楼。有人说,若干年后,威海路汽配街将会被一群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替代。一条崭新的现代化的威海路,将出现在世人面前。尽管我们为即将消失的汽配一条街多少有些惋惜,但我们更应当为崭新的威海路所进射出来的活力而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