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注册
第8届西湖峰会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融入“中国元素”的欧系轻客

发布日期:2011-11-05 来源:中国经营报 浏览次数:1332
中国汽车配件社区网讯:融入“中国元素”的欧系轻客

“这都是我在福特汽车研发出来的产品,其中有发动机,也有整车项目。”走进英国人Peter Dowding的办公室,四面墙上都挂满了他的“战利品”。

  产品研发被看做为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研发新产品,经过严苛的、高标准的试验、验证后,推广到市场中进行检验,然后,面对消费者挑剔的眼光而加以改进,再不断完善产品的循环往复过程。

  有着30多年福特汽车产品研发经验的Peter Dowding,从过去研发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到现在的整车项目,极力向我们证明福特汽车先进的研发技术及流程。他坚信一定会和江铃汽车(000550,股吧)这帮年轻且具有活力的工程师们完美融合,打造出属于江铃汽车自主品牌的新产品、新成就。

  “全顺是一个好开始,我们江铃汽车有好的研发团队、好的产品体系和研发流程,随时随地都会有激动人心的消息对外发布,请持续关注我们。”Peter Dowding幽默地向记者“推销”起自己的企业来。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你作为福特汽车产品开发的资深专家,被派驻到中国协助江铃汽车做产品开发工作。那么,中国生产的全顺产品在设计上加入了哪些中国元素呢?它与欧洲全顺又有哪些差异化?

  Peter Dowding:如你所说,我在福特汽车做产品开发工作已经34年之久,历经福特英国、福特欧洲、福特北美,再到福特亚太等地区工作,被派驻到江铃汽车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了,我感觉在这工作很有乐趣,与中国工程师在一起感觉非常融洽和快乐!

  自1997年第一辆全顺车在中国上市,到2008年新世代全顺问世,全顺中国已经拥有两款全顺车型,这两款车型非常具有“中国化”特色,为了适应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我们的工程师做了大量改进工作。

  比如从座椅上的改进,让中国顾客乘坐更加舒适;车辆内饰和颜色也得到很大改进,为使中国人在视觉上显得更加协调、美观。还有就是空调制冷制热效果完美提升,这让我们欧洲的工程师都感觉到非常惊讶。

  《中国经营报》:经典全顺与新世代全顺两款车型在中国市场闯荡十多年,也获得了巨大成功,面对福特汽车先进的研发流程和技术,江铃汽车又能从中获得哪些经验呢?

  Peter Dowding:在欧洲,全顺车是商用车销量最大的一款车,已经累积超过600万台车,由于其多样化、多功能性,常被用于各行各业。而中国市场里,全顺车经历了两代车型,经典全顺一直以来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主要是因为其物美价廉、耐用性及多用途集一身。目前,经典全顺还是全顺在中国销量最大的一款车型。

  在发动机、变速箱及其内饰、外形上,新世代全顺都做了进一步提升,相比较经典全顺而言新世代全顺就显得更加优雅、富有动感和极具现代感。

  目前,随着两款全顺车在中国市场的大卖,为给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我们融入福特全球采购体系,共享福特全球采购资源。在稳步提高零部件本土化的基础上,仍保持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进口。

  福特汽车的研发体系实际上也是随着新产品开发而得到不断提升的。江铃汽车共享了福特公司研发的平台和资源,这样也有助于江铃年轻的工程师在更短的时间里掌握体系原则和研发产品流程。

  比如去年上市的江铃驭胜就是基于福特汽车研发体系,小到福特的普通技术人员,大到福特主要高层都参与到此次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中来。并且江铃汽车也创立自主的研发流程,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及有品质的车型。

  《中国经营报》:未来,江铃汽车与福特的合作就全顺车系而言,还会有哪些新动作?

  Peter Dowding:一年以后,我们在欧洲将推出新一代全顺车,这款车也最终会在中国生产和上市。

  我们也乐意在中国生产更多的车型,尽管目前福特全顺在世界各地的工厂中,中国工厂的生产规模和产量相对而言低一些,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此外,福特与江铃汽车今后的合作关系会更加紧密,一定会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和适应中国汽车市场与消费者的习惯。

 
[ 资讯搜索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始人致辞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聚汽申明 |加入我们 |荣誉资质 |发展历程 | 网站留言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客服电话:0571-81020910 邮箱:info@b2bautoparts.cn 节假日休息:15658103160

Copyright© 2010-2017 Hangzhou Ju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聚汽网_聚汽观察_汽车后市场 版权 所有 浙ICP备1102291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28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