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与中国“家用汽车三包规定”最具可比性的外国规定是美国的《柠檬法》,不同的是,后者直接作用于汽车制造商,而中国的“三包规定”由于相关部门充分征求了生产企业的意见,这使得现在的文本与欧美国家有关法规相比对生产商非常有利。
多年来,汽车厂家与经销商的反对声是导致汽车“三包”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汽车厂商而言,“低成本”仍是其核心竞争力。不少厂商和经销商担心,如果执行“三包”,运营成本会大大提高。
普遍观点认为,对于自主品牌汽车而言,“三包”更像是一场噩梦,汽车投诉案例集中的5万-20万元价格区间车型,大部分来自自主品牌。
事实上,汽车“三包”酝酿10年的过程本身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出现截然不同声音不难理解。从长远发展来看,经销商与厂商都应该提高服务标准,现在从来没有哪个有竞争力的行业因为提高服务标准而垮掉的,汽车“三包”虽然会让汽车企业暂时觉得艰难,但最终会促进行业内技术、销售和服务总体水准的提高而进入坦途。
这不仅是中国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必然要经历的阵痛,还是建设汽车质量强国的“倒逼机遇”,从这个角度看,实施汽车“三包”对中国汽车业而言与其说是冲击,不如说是迎来变革的契机。结合到汽车流通业,亦是如此。